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或聚焦保障农产品供给

2012-12-24 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数:1184

 

12月20日,北京通州区前营村的一座大棚里,来自山东威海的暮先生正在照看他种植的几亩草莓。
  暮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老家山东,种地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同时,由于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不挣钱,如今改种水果、树苗等经济作物的人也多了起来。
  此前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增产。但在另一方面,据海关统计,今年1-11月,中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数量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国内迅速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结构上造成了紧平衡的问题。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12月1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准确把握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围绕“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好明年工作。
  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按照惯例,中央一号文件意见稿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讨论,定稿后下发地方。卓创农业分析师孙光梅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可能出台一些具体措施,落实“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目标任务。而李国祥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将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九连增”下的风险
  暮先生来北京已经3年多了。他所在的前营村,种地的十来户人家全部来自山东、河南等地。据他介绍,本地人已经不种地了,年轻的去城里上班,岁数大的就在家帮着子女带孩子。他们将房子腾出一部分来出租给在附近工厂里打工的外地人,靠吃房租也能生活得不错。
  不光是北京,就连暮先生的老家威海,种地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年轻人已经没有种地的了,全部出去打工,村里面种地的都是40-50岁的人。暮先生说,一家种上10亩地,一年收入也就4000-5000元,“没啥意思。”
  相对于老家,在北京种地收入要高一些,因为这里种的是经济作物。以他的草莓为例,因为是从日本进口的品种,每斤能卖到30元,主要销往附近城区的农贸市场,卖得还不错。如果种小麦,则同样挣不到钱。在威海老家,10年前,人们种的都是小麦、花生和玉米。而现在,尽管种粮食的还是占大多数,但“薄”一点的地已经大多改种树苗了。种小麦虽然每亩补贴70-80元,但也只够收割时雇人的费用。
  暮先生说,现在种地的成本越来越高。地租由以前的800元/亩/年涨到2000元/亩/年,人工费由3年前的40元/天涨到120元/天。除此之外,种子、化肥、农药也都一直在涨价。如果继续涨下去,还不如出去打工。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9年增产。尽管如此,韩长赋仍然表示,粮食生产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
  聚焦保障农产品供给
  事实上,以上现象已经受到中央和有关部委的注意。近段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据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讨论中央一号文件意见稿。孙光梅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可能出台一些具体措施,落实“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目标任务。
  李国祥认为,除了要解决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问题,还要兼顾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两项任务。而要想解决这三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只有改变当前小农户众多,经营体制分散的模式,进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有专家表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在坚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但不鼓励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租种农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