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里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
2012-12-07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245
环县南湫乡是庆阳市最后一个通电、通移动信号、通油路的乡,曾经被认为是“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甘肃环县南湫乡代家洼村农民计生智,看到种粮能赚钱,便放弃务工返乡回家,与本村五名农民筹建洋芋专业合作社,采用流转土地的现代经营模式,进行机械化作业。仅今年,种植洋芋1万多亩,毛收入接近1000万元,创造了穷山沟五人种万亩地,收入上千万元的神话。从此打破了南湫乡“不易人类生存”的称号。
原来南湫乡投入高、产出少、收入低,依靠土地增收是当地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大多家庭的丁壮劳力,都纷纷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闲置土地。当年的计生智,也放弃了100多亩土地,外出务工赚钱养家。然而,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撂荒,让计生智感到可惜。
2008年,带着尝试的心理,计生智用自家80多亩地种植洋芋,收入了五六万元,这笔可喜的收入,让他坚定了种地的信心。第二年,他就流转了村里撂荒的600多亩土地,一年收入了近五十万。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群众的洋芋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011年,他连同村里的其他四个返乡农民,成立了洋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经营。为了探索合作社流转土地的现代农业经营道路,带动实现当地群众共同致富,计生智先后多次到宁夏学习洋芋种植技术,请农技专家实地指导,从籽种、化肥等方面都进行精挑细选。下种期间,他都要从宁夏正规的洋芋种籽公司购买新籽种,实地测土施肥,还购置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采取种收机械化作业。
今年,计生智以每亩20元的租金,流转全村土地1万多亩,全部种植了洋芋。在洋芋还没有收获前,计生智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做最坏的打算,一亩地收入300元,1万亩也有300万的收入。”收获后,连计生智都没想到,一亩收入达到1 000元,1万亩地收入上千万元,从此破除了南湫乡“不易人生存”的传言,也创造了五人经营万亩地,一年收入千万元的神话。
“现在可好了,在自家地里打工,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村民田学龙这样说到。过去他们一家人在田间地头忙里忙外,起早摸黑不说,一年仅靠种点玉米、洋芋之类的农作物,除去种子、化肥和人工,利润微乎其微。而现在他把100多亩土地租给合作社,还在外能打工,每年春秋只负责到合作社下种、收获,年底就可以领到3万元的工资。
土地流转让其他村民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既可选择为合作社打工“在家上班”,也可外出“自由谋生”,村民和合作社都有多种选项,从而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极大化增值,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村民万广云深有体会:“往年我们自己种洋芋,下种难、收时愁,由于劳力缺,没机械,雇人花费大,收是收了,到自己手里,就没有几个了,还不如把地租给人家,或在自家田打工或外出打工。”
今年,这个合作社不但联系销售合作社的洋芋,还把群众自己种植的洋芋进行收购,按照大小进行分拣装袋,进行统一销售,从而吸引来了更多的客商。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一些客商主动上门收购。如今,在这个村,合作社成了群众的“致富桥”,老百姓走上这座桥,不再为洋芋的销售发愁了,有效地防止了市场价格波动。
在计生智的努力下,他的合作社采取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为干旱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有效尝试,逐渐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过去不被看好的贫地僻壤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推动了该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
南湫乡乡长王峰说:“计生智的经营就是土地流转经营的合作模式,是干旱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让我坚信我们这个穷山沟也可发展现代农业,但我们全乡整体要达到这种的模式,还必须坚持推进全乡梯田化,以梯田达标助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这样才能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新技术,才能有效流转土地经营的方式,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