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发展:从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
2012-12-03 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1805
20多年前,安溪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它连续数年进入各种全国县域百强榜,并朝全国50强的目标奔跑。24日,安溪县扶贫挂职工作座谈会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在福州举行,曾在安溪工作过的老领导和省派干部纷纷发言,讲述安溪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养活一方人,再到养好一方人的传奇。
1986至1996
从贫困到温饱的攻坚
1985年,安溪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福建最大的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279元,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达31.37万人,占总人口的39.6%。
彼时,安溪到底有多穷?全县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城区仅0.8平方公里,且“横直三条街、一间小百货、两处饮食店、四层楼”,可谓有县无城。几十座千米高山重重阻隔,成为经济发展最大拦路虎。时任福建省长的胡平,到祥华乡白玉小学调研时,看到小学生都赤脚,衣服上都打着补丁,其中一个孩子衣服上的补丁有23处之多,心情十分沉重。
同时期,改革春风吹遍整个中国。国家“七五”计划开始实施,“重点扶贫”政策如一道暖阳从北京透射出来,温沐九州。1985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安溪10个乡镇为贫困地区,5年内不负担粮食统购和农业税。次年起,省市派出扶贫工作组进驻贫困乡村,安溪也成立脱贫致富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工作全面启动。
在安溪人的回忆中,1986年的春光,显得格外明媚:龙门茭白开始科学化种植之路,县食品厂生产的蜜大橘和芒果蜜饯首次运销新加坡,县内首家纺织企业凤鹭织布厂响起机杼声;一批批省市派来的年轻干部,沿着春天的脚步,扎根茶乡,攻坚扶贫……
10年后,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安溪“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历程:1996年,32万贫困农民告别了“冬缺棉被春缺粮”的日子,全县年人均收入增至2302元,主要经济指标上升到全省中上水平。装机4.5万千瓦的蓝田水电系列投入运营;接山连海的龙门隧道被打通,连接各乡镇的公路相继通车;1.3万家企业和数百家合资企业应运而生;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牧、竹林5大基地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初具雏形。
199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宣布:“摘掉安溪贫困县帽子,全县初步完成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万茶乡人群情激奋,百强之梦,由此展开。
1997至2007
从小康到百强的巨变
脱贫之后,安溪致富步伐更加迅疾。从2002年首进“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到2007年“全省双优县”,安溪富起来离不开一个字——茶。
抓住改革开放后茶市复兴的时机,安溪果断实施“茶业富民”战略,并于2000年前后创建中国茶都茶叶交易市场,启动“安溪铁观音神州行”。
那时,座座茶山,总能看到省市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上茶山,入茶园,带领茶商进山购茶;为茶都兴建,多少次奔忙于省城与安溪,争取宝贵政策与资金。
至2007年,百万安溪人,有几十万人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造就“无铁不成店、无安不成市”的全国茶市神话。在全国2000多个产茶县中,安溪创下茶园面积、产茶量、茶叶均价、茶叶受益人口、茶农年均收入等诸多全国。“安溪铁观音”更是首摘茶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茶都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元。原贫困面占全县90%的80多万农民,告别贫困,年人均收入达到6434元。
一叶发,而百业兴。茶叶经济的崛起,带动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等整个产业链的拓展,带动商贸物流的活跃,也为县域工业发展输入“血液”,建材冶炼、电子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逐渐兴起,工业大县初具架构。
而今
从百强直抵幸福的愿景
如今,安溪不仅在各类全国百强榜中频频露面,“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现代山水茶都图景也逐渐清晰:
今年,在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工业用电量增幅上,安溪连续居全市;引资超过300亿元,成功引进4家世界500强及1家台湾百大企业。今后,将集群发展建材冶炼、藤铁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茶机具等五大传统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信息技术、光伏光电、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五大新兴产业,撑起自成体系的现代产业王国……
山城“小重庆”初现峥嵘。全县20层以上建筑共有145栋,居泉州县级市之首。25.5平方公里城区体量是30年前的20倍。“中心城区抓提升,湖头新城和南翼新城抓提速,其他乡镇抓提级”,拉开建设大气势。规划建设中的沈海高速复线、莆永、厦沙、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将布局多达11个落地互通口,高速时代呼啸而来。全市的社会治安满意率,几何倍数增长的医院床位数、高考上榜人数……扶贫攻坚20余载后,安溪开始下大力气耕耘让群众“安下心”、“上好学”、“就好医”、“养好身体”的点滴幸福。
这份幸福图谱中,仍然活跃着省市派驻村干部的身影,他们为金谷镇东洋村带去茶园管理新科技,让茶园穿上“黄马褂”;教会湖上乡盛富村的茶农运用微博、网店,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卖茶;为“泉州西极”丰田村开启旅游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