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2-11-20 来源:黑龙江经济报 点击数:1327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当前,我省也不断加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快速增长、总量扩张的良好势头,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动力之一。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近两年,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广泛开展园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1、经济总量快速提升。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的新台阶。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993亿元,比2006年增加3037.4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有16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6年增加13个县(市)。其中肇东、双城、安达、五常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分别达到374.4亿元、303.4亿元、261.1亿元和231.5亿元。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牢牢把握“县域经济是产业经济”的总基调,纷纷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并适度调整产业结构。
2011年全省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8.5%,比2006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1490.6亿元,比2006年增加1024.3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4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5.3%提高到26.6%,提高11.3个百分点。
3、产业园区特色初步显现。全省各县(市)纷纷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基本都建起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11年以来,各县(市)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投入园区建设资金超过百亿元,60%的县(市)园区基本达到“五通一平”,已有1561户企业入驻园区。肇东、安达、尚志、穆棱、肇州、海林、双城、宾县等县(市)园区建设非常突出,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以上县(市)2012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均超过30亿元,的肇东达到73亿元。各地在大力建设园区的同时,力求突出园区产业的特色化、专业化,全省特色园区内的特色产业达到10大类34种。
4、县域招商引资态势红火。近年来,全省各县(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手段,采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载体招商、全民招商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招企业、引资金、上项目,繁荣了县域经济,提高了资本积累速度。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市)超过15600人次赴外招商、对接、洽谈,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项目恳谈会287次。2011年全省县域招商引资项目2672个,其中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项目822个,县域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590.1亿元,比2006年增加1292.6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长39.8%;县均引资24.8亿元,比2006年增加20.2亿元。全省县域进出口总额186.7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103亿美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4%。
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国际大环境、国内政策环境及省内外经济走势看,都为龙江县域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省县域经济潜力巨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形势总体看好。但客观分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客观方面,我省县域发展仍存挑战。一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在11届全国百强县评比排名中,我省仅有肇东进入(第85位);的东北三十强县市,我省也只有肇东、安达、双城3县市进入。二是县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省县域经济产业化程度不高,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多数县还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产业结构须进一步优化。三是县域发展特色不够明显。一些有形和无形的特色资源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县域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初具雏形,还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标志性工程。
2、在主观方面,龙江县域发展还需发力。一是在思想层面,等、靠、要的思想在有的县(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发挥特色、自力更生、激发潜能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在能力方面,部分县(市)驾驭县域经济发展能力还不强,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化解土地、资金等发展中的问题。三是在实际操作中,园区建设、项目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我省施工期短,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头绪多,项目建设需要早谋划、早申报,否则容易出现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不规范操作问题。
三、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1、科学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我省的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传统经济,而是重要的市场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正在逐步形成集聚导向、区域崛起、科学示范三大效应。纵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无一不是科学定位、统筹发展,如近年形成的江阴模式、增城模式和双流模式,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范例。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大力推进落实“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标志性工程。
2、紧紧把握县域特色发展主线。围绕开发有形和无形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引领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一是抓发展规划。必须立足规划先行,找特点、挖内涵,做特色、充分彰显县域特色发展主题,科学有序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如湖北省制订了全省县域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坚持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方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抓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牵动和主导。我省丰富的农林牧渔、油气矿产、生态人文等特色资源多集中在县域,这是我省县域的优势所在。三是抓园区建设。在各县(市)发展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基础上,本着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优中选优、区域带动的原则,省市联手选择成长性好、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定位精准、区域辐射能力突出的园区作为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园区打破市(地)、县(市)行政限制,以区域资源整合、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领域相通、产业相联、技术相近”为准则,实行“飞地经济”、“异地经济”等灵活模式,实行利税分成等机制,吸纳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和企业入园,共享优势资源。
3、积极营造优良的县域发展环境。县域经济一方面需要自我加压,发力崛起;一方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而宽松的环境。一是深化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水平是开放程度的标志,是县域借助外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县域,必须围绕特色资源、特色产业,采取和推行全民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招商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招商引资,还应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如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是机关干部的给予提拔重用,非机关工作人员要给予重奖,以此激发全社会参与招商积极性,实现1+X的无限放大招商效果。二是创新扶持举措。在短期内实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在财政扶持上,应建立县域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项目园区建设。
4、深入实施“德能强县”战略。县域经济的实质是德政经济,更是能人经济。一是提升县域主要领导综合能力。县域主要领导思想要解放,理念要先进,首先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其次要善于想大事、谋大事,心胸宽阔,容人容物,注重挖掘和发挥能人的潜能和作用。第三要善于识人、敢于用人,在发展的问题上,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真正起到领头雁和带头人的作用。第四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不能搞短期化行为,更不能不顾实际、不从实际出发,单纯的为个人升迁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鼓励政府部门有所作为。发展县域经济,每个部门都在不同角度上承担着关键作用。首先,要把部门承担的职责尽善尽美地完成好,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上为领导当好参谋,抓好落实,对下为企业搞好服务,从参谋、落实、服务中看责任、论能力、比贡献。三是引导企业家励精图治。培养造就企业家是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摔打锤炼自己,使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名副其实的对当地经济具有引领作用的现代企业家。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振兴的发展重点,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市干部群众的创新实干下,不远的将来,必将会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也必将会加快龙江经济的振兴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