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越: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2-08-30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274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十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走出危机,调整结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6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
“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大超出预期,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增速比较平稳,这是此前经济周期所不具备的。”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的目标,已在2007年提前实现。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也带来了严重冲击,打乱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这一年,经济下滑,出口减少,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数增加。这一年,中国经济增幅掉头一路向下,从一季度的超过10%,下滑到四季度的不到7%,下降的幅度令人担忧。而挑战的更严峻之处在于,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
面对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许多人不禁要问:中国这个有“世界加工厂”之称的经济体,能不能抵御得住外需急剧下降、大量出口企业停工的猛烈冲击?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能不能承受城镇失业人员增加、上千万农民工回乡的严酷事实?中国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会不会就此戛然而止?中国经济又会不会被世界经济拖垮?
面对猛烈的冲击,中国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力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外需不足内需补,一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启动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另一方面,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规模刺激政策将促内需与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4万亿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与民生相关的领域。此后,陆续制定并实施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在保增长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
关键时刻,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共渡难关,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书写了精彩的中国答卷: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同时,我们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务院首次针对民间投资发布综合性政策文件。2012年,各部委又密集推出落实国务院文件、推动民间投资的工作细则,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加入世贸,应对挑战,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额18986亿美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进口额17435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额居世界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
这些美好的数字背后是我们曾经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1年,中国完成与美国、欧洲的艰难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只是中国发展艰难转型的一个侧影。进入新世纪,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到了关键路口。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进入快速成长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思想文化进入碰撞期,国际地位进入迅速上升期。这些阶段性特征,给一个基础薄弱、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巨大挑战。
十年前,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曾预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五年,中国将会出现4000万人失业,国内企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十年过去了,当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收购了瑞典巨头沃尔沃,当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制造商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昔日的预言已成笑谈。这个“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以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让社会主义制度活力焕发。
如今,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已超过20%。
2010年初,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述:“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10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个税改革,社会保障,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
十六大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新个税法实施条例公布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法律规定,个税起征点将提高到3500元。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经计算后发现,免征额调高至3500元后,个税可省480元。应征收金额在38600元以下的人群,税负将比一审草案的低180元至25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个税法修改积极吸收了公众意见中建设性、合理性的部分,这为进一步推动个税改革做铺垫,个税与民生紧密联系,所以不能只以专业的眼光考虑这次个税法修改,更要看到这背后公众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诉求。”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次个税法修改涉及的减税额是我国个税史上最大的一次,个税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是税制改革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让百姓获得真正的实惠。”
“这次修改个税法,最大的受益者是中低收入群体,首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群体将不涉及个税,同时,中等收入群体的税负降低,而对于高收入群体税负是适当提高了。”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室主任张斌指出。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表示:“个税法修改将大幅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免征额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将由目前的约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就意味着约6000万人不需缴纳个税,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亿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和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
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非典、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也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奠定了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