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农业“接二连三”新跨越
2012-08-24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点击数:1339
呼和浩特市农业正在三次产业结构的跨接中实现升级换代。一个直观的变化是,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有30家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另一个本质的变化是,这些企业并不是简单地种菜、卖菜。
发生这些明显的变化,是因为我市建设蔬菜基地的主体不一样了。过去以农户为主,现在以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为主。特别是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带动了传统农业的急速转型。上周四记者在赛罕区采访蔬菜基地建设情况,恰遇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在测量厚墙体温室的高度、宽度及温室之间的间距等有关数据。莫非光伏企业也对种菜感兴趣?显然不是。这家企业看中的是赛罕区25000亩(8000多座)温室后墙顶上的可利用空间。在温室后墙上安装太阳能板,岂不是在绿叶上建了一座座发电厂?
无独有偶。记者在山路集团内蒙古日月太阳能公司采访时曾看到11座已经建成的示范温室,这些建在如意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的集太阳能发电与蔬菜种植为一体的温室,除了可以给自己供暖外,产生的电能可直接进入国家电网。山路能源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业界赞誉为从煤矸石到蝴蝶兰的美丽事业。这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煤炭为基础,以光伏为龙头,以菜篮子工程服务社会。由于光伏产业必须占用大片土地,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土地的利用价值,这家企业便决定将太阳能发电与温室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发电与种植相结合的绿色产业链。于是,我市农业和第二产业成功跨接。接下来,这家企业还将在土左旗沙尔沁镇建成一个万亩集太阳能发电与种植为一体的蔬菜温室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不仅年发电能力可达1.2亿度,还将成为呼和浩特市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年生产有机蔬菜可达1200万公斤。
呼和浩特市农业和第二产业的跨接,不只体现在单个企业之间,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还是一个以商引商的范例,与赛罕区合作建集太阳能发电与蔬菜种植为一体的温室,相关的配套材料在呼和浩特当地生产,这是降低成本的需要。这家企业入住金桥开发区以来,已经引进两家配套企业,今后还要陆续引进相关企业。农业拉动了制造业,制造业助推农业发展。不仅如此,一个显著的社会效益是,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直接拉动了我市及周边地区1600多人就业。
为了鼓励社会资金和技术投入到蔬菜基地建设中,今年市政府出台了《2012年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对集中连片建设1000亩以上的项目采取以奖代拨方式进行财政补贴。补贴标准为:一个(净生产面积为1亩的标准温室)高效日光温室补贴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两万元,旗县区财政补贴1万元;一个(净生产面积为1亩的标准温室)塑料大棚补贴6000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4000元,旗县区财政补贴2000元。每个高效日光温室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贷款期为3年,利息由市财政解决。在土左旗、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由市级财政支持建设7个集约化育苗中心,每个支持450万元。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明显地带动了企业投入农业产业的积极性。我市农业拉动三产的效应明显。近日记者在和林格尔县采访,远远地就看见两台挖掘机在工地上作业。走近了才知道,这是绿野生态观光园正在建设温室。这里地处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樊家夭村,在建的是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据了解,这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分三期建设,占地10000亩,一期工程预计投资1亿元。
“八连增”的中国粮食可抵御任何危机
在记者眼前,是一排排已经建成的整齐的温室。像这样的高标准温室,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300座。在建的还有一座面积达5500平方米的智能日光温室,今年9月底将作为集约化育苗中心投入使用。在建的还有一个养殖基地、一个飞禽观赏馆。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个观光园里正在建设一座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会所,还要建设一个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在绿野生态观光园的规划中,近期还将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
绿野生态观光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今年建成的300座温室就可吸纳200人就业。在绿野生态观光园里,企业出资金,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企业自建销售渠道,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租金,还可以获得务工收入。
还有一种不同的模式是,回民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林果蔬菜协会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导、带动农民走产业化道路,达到社会组织和农民互利互惠的双赢目的,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回民区利用攸攸板镇东、西乌素图和元山子、坝口子、东棚子5个行政村已经形成的林果业、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带动农家乐餐饮业的发展。按照大青山前坡生态旅游区的整体规划,回民区正在扩大精品蔬菜水果种植,优化农家乐品质,提升品位档次,整合沿山一带的资源,形成集观光、采摘、游玩、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娱乐区。
奈伦蔬菜基地、香岛基地、十里坡绿康蔬菜种植基地、大古城红桥蔬菜基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实证着我市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实践着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跨接。
企业介入农业生产,不仅带动传统农业急速转型,而且拉动了制造业;第三产业对农业的改造和升级,又促使农产品转化增值。首席记者张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