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地”战略 突破农业发展瓶颈
2012-08-15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1298
——串珠成链 聚集发展大基地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四川优势突出:全国采摘最早的茶叶、最晚熟的芒果、“三州”的甜樱桃、会理的石榴、川中的柠檬、川东北的富硒茶……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四川也有明显制约:人均耕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农机化水平不高……
一颗子下“活”整盘棋!
近年来,我省认真实施《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和《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大力推进“米袋子”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工程、农机化示范工程等,促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川西南200万亩茶叶产业带、川东100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带、龙泉山脉100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带和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大基地”战略,引领我省农业突破一个个发展瓶颈,把散落在蜀中大地上的特色资源“串珠成链”!
8月10日在广安召开的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部署: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路子。
产村相融是成功之路。没有产业发展支撑的农民新村,既不宜居,也不能安居,更谈不上乐业,也难维系。没有产业支撑的新村就是空心村,产业没有新村依托也难以发展壮大。新村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
新村如何带产业,产业如何促新村,全省农业部门在思考。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明确和培育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注重特色,做强优势,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收……这些思考和共识,汇成思想资源和工作动力,将助推我省从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
整合
农户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击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未来谁来种田?“人均两三分、户均三四亩、分成七八块”的耕地分布;“386199部队”成为务农主力军的现状……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这些问题的答案逐一浮出水面。
着力打造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带来了农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层出不穷,曾经一盘散沙的个体农户逐步发展到抱团出击,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截至今年3月,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21800个,带动农民面占全省总农户的54%;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商标和建立基地数量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平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元;合作社成员户均增加纯收入1210元……
“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与龙头企业、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让农民分享到了销售、加工、储藏等环节的增值收益,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
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土
大基地的建设为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联建制推进的粮油高产示范片已与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浑然一体;40个产业基地强县的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开……
近日,记者来到了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旭光村。沿山蜿蜒盘旋3条“锦带”,一条是居民集中安置点,另外两条是分布在安置点两边的猕猴桃苗木,3条“锦带”相互缠绕、互相掩映,远远望去整个村庄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画。
据介绍,之前这里居住分散、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借助产业基地建设,该县对4个相连的乡镇进行了整体打造,将原来的荒山坡开垦成了四级梯田,通过土壤改良提升了耕地肥力,并完善了基础设施,硬是将一片荒坡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盛夏时节,蜀中大地已是一片丰收景象,或一片金黄、或一片油绿。在产业基地建设的带动下,一片片整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实现了“藏粮于土”,也为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目前,全省已新建改造1002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6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59%。
突破
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速推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
我省六成以上的耕地集中在丘陵地区,零散的地块、复杂的地形,让农机手望而却步。近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开始在“60+2”个县启动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基地的建设为我省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我省的农机化水平也将在大基地建设的带动下,全速推进。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连年提高、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加紧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强力推进……我省力争到2015年,平原地区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丘陵地区和攀西地区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示范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
这是一种增势,更是一种态势!以高素质的农民为源,以良田沃土为本,以农业机械强骨,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素都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跃上新台阶!
【数据·2011年】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40个
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443个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累计3412万亩
川西“稻菜”轮作产业带600万亩
川西南茶叶产业带200万亩
川东优质柑橘产业带100万亩
龙泉山脉伏季水果产业带100万亩
川中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100万亩
大基地建设四个重点
一是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每亩实现收入1万元,每个示范区实现收入1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增收。
二是产业基地强县建设。第二批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建设即将启动。产业基地强县和培育县将不断扩大示范影响和带动效应,引领全省面上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基地聚集发展。统筹规划、连片建设、分步实施,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明确功能区域划分,连片推进产业发展,促进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
四是先进适用耕作模式推广。
【目标·2015年】
做强以川南和成都平原为重点的水稻,以川西平原及川中丘陵为重点的“双低”油菜,以凉山州、盆周山区为重点的马铃薯,以川西平原为重点的蔬菜,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重点的名优绿茶,以及以龙泉驿、双流、仁寿等为重点的特色水果六大产业带;做优川西平原、盆周山区道地中药材,攀西蚕桑,以蓬溪、金堂、什邡等为重点的食用菌三大产业块;培育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川中柠檬、成德绵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三大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