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粮食主产区为夏粮丰收挑大梁

2012-06-28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点击数:1432

 

夏收过后,麦区的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麦香,农民家中大大小小的粮仓很快会灌得冒尖。一张张流淌着汗水的笑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仓廪殷实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满足,是喜悦,还有一份厚厚的踏实。
  夏粮大丰收已成定局,主产区全面增产,夏粮主产省贡献了夏粮总产的九成多。国情、农情、粮情逐渐显现出一个事实: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要依靠主产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潜力也在主产区。随着粮食生产向主要品种集中、向主产区集中、向种粮大户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产区、主要品种、新的主体力量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
  主产区连续奏响的夏粮丰收曲,是政策、科技、农机、土地的大合奏,是各级政府聚精会神、倾心勤力、扎实工作的激越旋律,是农业系统和相关部门以及亿万农民群众同心同德所谱写出的华美乐章。
  粮食主产区丰收对于稳定全局的意义非同小可。认识越到位,责任感越强,工作就会越扎实
  今年13个夏粮主产省(区)全面增产,这确实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山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小麦主产省(区),加上云南、贵州,没有一个“掉链子”,主产区再一次发挥了“挑大梁”作用。其中冀、鲁、豫、皖、苏五省的夏粮面积占全国七成多、产量占八成多,上演夏粮丰收“重头戏”。
  过去曾分别有“两湖熟”、“湖广熟”、“豫鲁熟”、“苏湖熟”,下接“天下足”这样的说法;现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加上部分夏粮主产区,共涉及18个省份,形成了“中国大粮仓”。只有天下合力,才能仓廪殷实;只有主产区丰产稳产,全国粮食大局才能稳定。
  河南省鹤壁市今年小麦播种面积131.03万亩,比上年增加0.38万亩;平均亩产498公斤,比上年提高38公斤,增幅8.3%;预计总产65.25万吨,比上年增加5.15万吨,增幅8.6%。夏粮单产、总产均实现了“九连增”。
  河北省邯郸市小麦播种584.3万亩,比上年增加12.3万亩;平均亩产47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项目区麦田亩产在550公斤以上,实现“九连增”已成定局。邯郸市去年夏秋两季亩产941公斤,今年是“吨粮市”建设的收官之年,有夏粮增产做铺垫,目标有望实现。
  湖北省云梦县去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整乡推进万亩优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今年在清明河乡实施2个“万亩优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面积21146亩,平均亩产436.6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391公斤增加45.6公斤,通过推广小麦精确定量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亩平节支80元,亩平纯收入增加近200元,共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小麦生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把今年夏粮丰收的原因总结为“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恰如其分。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说,在“八连丰”的高起点上,再创高产,靠的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扎实工作、勇于担当。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气候条件不确定,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面临着诸多压力。各粮食主产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醒:“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问题。”“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头等大事。
  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在夏粮生产的重要季节和关键时期,省领导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建立了粮食生产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点、专家指导、督导检查、舆论宣传等五项制度,使全省上下形成了重视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与共识。
  位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齐河县,2009年、2010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去年全县小麦、玉米两季总产26亿斤,已经实现了“九连增”,今年又获丰收。但即便年年高产,齐河一年粮食的产值也仅有30亿元,相当于一个稍大型企业的年产值。“可是粮食生产是本大账,事关保安全、惠民生、强基础的大局,不是用钱能算清的。”县委书记魏洪祥说。
  三年来,齐河县先后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改造和农田林网“三大工程”的资金就达4.73亿元。
  农民的“粮食情结”、政府的“粮食责任”,一年又一年,为粮食安全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提供着可靠的保障。
  落实中央政策,出台配套措施,强壮农业筋骨,提升种粮效益,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连年高涨。夏粮再获丰收,首先得益于强农惠农富农、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持续增强。今年,中央在年初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高产创建等补助资金1325亿元的基础上,又下拨了24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农民。并且较早公布了小麦及其他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每斤小麦价格提高7到9分钱。
  中央的“普惠”政策优先考虑主产区,在规划、项目、资金、科技扶持上予以倾斜,帮助改善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力图打破“产粮越多,财政越穷”的怪圈。中央的“特惠”政策也重点考虑主产区,去年有800个产粮大县分享211亿元奖励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安排16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补助,做到了冬小麦主产区全覆盖。
  有中央政策引领,主产区稳粮增粮的弦绷得越来越紧,有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态势,一方面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及时准确的落实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积极出台地方配套措施,在中央政策基础上“加码”,有针对性地强化重点工作。
  早在今年2月份,山西省就紧急下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2.3亿元,较去年提前近半个月。为进一步促进全省粮食生产,减轻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农民造成的负担,省财政又增拨粮食补贴资金10.03亿元,专项用于粮食补贴标准提高和补贴范围扩大。
  河南省对中央各项支农惠粮政策的落实从来不打折扣,对于涉农补贴资金,坚持“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的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甘肃则抢抓政策机遇,将中央安排的粮食直补资金等,通过惠农资金“一卡通”直接兑现到农户手中。今年省里还制订了《2012年甘肃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补贴资金向粮食作物种植大县、农机化示范区(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病虫害防控重点县适当倾斜。
  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主产区推广高产创建、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等等,一系列夯基础、强筋骨,提升土地综合产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得以有力实施,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合力抓粮、整体推进的态势。今年全国夏粮增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各地“藏粮于地”、土地产能持续发力的结果。
  在粮食“八连增”的高起点上,今年江苏全省夏粮创高产力度则进一步加大,共扶持建立了小麦万亩示范片169个,比上年增加了52个,优良品种覆盖率继续保持在了90%以上。
  今年年初,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意见》,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18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0个以上,打造一批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示范镇。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还从省长基金中拨出4500万元,与国家补助资金捆绑配套使用,全面推广了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禾苗地上长,五谷土中生,农民种地最讲究地力,培植地力靠的是农田基本建设。去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又在各地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尤其是遍布山梁沟岔的“小农水”,在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这两年政府投资引水源、修渠道,村里的8000亩望天田用上了黄河水。”山东博兴县姜韩村农民张广彬说,去年大旱,小麦却浇上了三遍水,亩产能上千斤;今年“老天”帮忙,收成更好。在老张看来,水利对于粮食,绝对是件长远的大事情。
  在湖北省广袤的江汉平原上,从2011年12月开始,490万人次劳动力、47.2万台套挖掘机则掀起了一轮兴修水利的热潮。据介绍,20万口塘堰的目标达到后,荆楚大地沉睡多年的“小农水”将复苏,湖北全省农村将新增5.1亿方的蓄水能力,相当于新增5000个10万方的小二级水库,500多个中型水库。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说,高产创建的最终目标,不应只是示范片上的增产,更应体现辐射带动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目前,全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在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出30%以上,其中黄淮海冬麦区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能达到550-600公斤,北部冬麦区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也在500公斤以上。
  农民一直是土地上的绝对主角。持续调动与保护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是抓住了稳粮增粮的根本
  每年夏至前后,河南滑县东孔庄村农民郑天亮家的天井,都会被改成临时的晒麦场,趁着太阳大,推根木锨把麦子赶成一垅一垅的,赶紧晒干。在老郑看来,麦粒要是落在杂土里,那就“可惜”了。
  农民对于粮食的珍重与执着,无疑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着粮食作物一直是这片片土地上绝对的主角。“这一点,你只要看看那些边边角角都种得满满的田块儿就知道了。”一位麦区农技员对记者说。
  农民的积极性需要调动,更需要保护,关键在于多给一些帮助、多一些实惠。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局长暴常青说:促进粮食增产,没有种子不行,没有化肥不行,没有农机不行,没有农业科技不行,办这些事情要把组织和服务工作做到位,让农民省事、省钱、省心;市、县财政就部分农户手头缺钱的问题,单列一笔扶持资金,专建账户,专项督查,“差一分都不行”。
  记者在麦区采访时,遇到一位正在地里收麦的老农,他看着远处被灰尘包裹着、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感慨地说:“太阳底下的人最辛苦。”他不只是在说自己,还包括那些夜晚露宿在加油站的麦客,以及那些晒得跟农民一样黑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口的干部们。
  今年5月底,记者见到郭怀峰时,他正蹲在麦地里,和农民讨论小麦后期常见病的预防。打春开始,这位河北省馆陶县农牧局农情办的主任,已经在村里呆了3个多月了。播种时抓质量,小麦起身后抓管理,甚至没长虫子时就得提前预防,各个环节老郭他们都跟得紧。
  粮食生产是项系统工程,从良种推广到农资保障,从种子下地到田间管理,从天气预报到技术指导,从跨区机收到晾晒入库,必须环环相扣。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身上沾满泥土、奋战在一线的郭怀峰们,便是粮食丰收链条上不可或缺的节点。
  受虫源基数多年累积和降水偏多等因素影响,今年陕西省小麦吸浆虫大面积发生。为此,全省开展了“一喷三防”防虫保粮行动,3800多名农技人员,包片驻村,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开展防控技术宣传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
  小麦抽穗、灌浆前后只有10天左右,“一喷三防”时间紧、作业量大、任务重。安徽省寿县农技系统的200多名职工,从接到任务到喷防结束,一个周末也没休息过;而对于河南省罗山县的送药车辆和装卸人员来说,加班加点则成了常态。有时半夜还能看到送药车往村里跑。“坐着三轮车,睡着木板床,吃着农家饭。”可以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写照。
  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业部组织开展“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各级农业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抓夏粮一环不松、一招不让,全过程采取高产创建措施,各环节都跟得紧。
  粮食丰收,不仅要种得好,管得好,还要收得好。夏收时节雨水多,常常是“龙口夺粮”。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忙季节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趋势愈发严重,农业机械的作用便显现了出来。今年就有100多万农机手、1万多个跨区作业队奋战在夏粮抢收一线,他们同样是这个忙碌的季节里最忙碌、最可爱的人。
  晚上10点多钟,河南舞钢八台镇井刘村旁的小加油站便热闹了起来。成群结队的蚊子围着昏黄的灯光转圈儿,劳累了一天的麦客们纷纷聚拢过来,在临时小摊前随便吃碗糊涂面,七嘴八舌地交流一下当天的情况,便在收割机旁的水泥地上铺起了被褥,不一会儿就能听到鼾声四起。
  麦客冲锋在最前沿,而他们背后,是那些默默坚守着岗位,为丰收保驾护航的人们。为了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今年各地共成立了2910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以便为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提供及时有效的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维修等服务信息。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农机站站长张永喜告诉记者,他们那里的农机维修员一天要跑十几个村,每天行程近百公里。“一个麦季跑下来,瘦个十几斤很正常。但是该自己顶上的时候,千万不能掉队。”
  麦收时节,各主产区的交通要道、田间地头,纷纷设立了公安交警服务站、加油服务站、农业技术咨询点、气象为农服务点、农机跨区机收服务点、农机维修服务点、秸秆禁烧监督点等等。千军万马齐上阵,各路大军齐争先,像是一场大的战役。
  好政策,加上周到的服务,持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夏粮生产面积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这是夺取今年夏粮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麦上市后,部分地区收购价格走低。苏皖两省紧急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对市场行情起到一定提振作用。各主产区也都在密切关注收购进度和麦市行情,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现象,让农民的积极性免受影响。
“饭要天天吃,粮食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要长期保。”今年的夏粮丰收了,还有今年的秋粮;今年的秋粮丰收了,还有明年的夏粮。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主产区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