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吉林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情况

2012-05-22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点击数:1356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做法
1、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一直是农转资金工作支持的重点方向,“十一五”期间,通过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示范与转化,提高了全省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扩繁能力,扩大了应用面积,优化了种植业结构,提升了良种覆盖率,提高了粮食的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超级稻一号(吉粳88)的中试与示范项目,项目执行期,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二十个县市累计示范推广520万亩,累计增产稻谷11.8亿斤,农民增收10亿多元。吉粳88号的中试与示范打破了60年代以来东北单一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的记录。目前,吉粳88仍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品种,年播种面积仍维持在200万亩以上。可见农转资金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继汽车、石化产业之后的全省又一支柱型产业,其中玉米加工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促进全省以玉米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取得了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科研成果,逐步确立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尤其是国家农转资金的投入,对省以玉米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减肥功能食品、玉米膳食纤维食品、玉米营养方便面,以及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赖氨酸、海藻糖、赤藓糖醇、环保胶黏剂等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加速全省玉米加工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全省玉米加工业由玉米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发展,为加工产业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项目的大部分产品已成为企业的主打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份额,如长春大成集团的赖氨酸项目,目前年产能已达5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60%,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玉米营养方便面两年实现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玉米淀粉API胶黏剂通过与企业合作,两年实现销售收入4754.2万元,创汇57.5万美元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有效调整本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支撑和促进农产品产业乃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农业具有分散性和受地域差异影响的特点,农业科研成果很难直接进入规模小、分散性强、自然条件和环境差别较大的生产主体农户之中。通过成果的示范和转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熟化,与生产实际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让广大农民亲眼见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需求,从根本上转变成果转化的方式,使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共举办各类型培训班2100多期,培训农民人数达26.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累计实现农民增收30.5亿元。如“优质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项目,制定了《高淀粉玉米品种种子生产技术规范》、《杂交玉米种子检验操作规范》和《吉林省高淀粉玉米生产技术规范》,建立高淀粉玉米示范基地、生产示范区35.2万亩,单产水平比对照平均增产12.3%,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面积达到812万亩,农民增收5716万元。“吉林白鹅扩繁与籽粒苋青饲料的开发”项目,在转化示范乡镇先后举办科学养鹅技术和种草养鹅技术培训班25次,培训农民3200人次等。农转资金的投入使我省农民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增收致富能力有所增强。
二、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累计获得国家农转资金项目92项,累计到位国拨经费5880万元。累计完成相关配套资金达27141.46万元,两者比例为1:6.2。主要分布在粮油作物、农产品加工、特产资源、畜禽养殖和农机装备5个领域(分别占“十一五”期间立项总数的30%、17%、20%、17%和16%)。通过项目实施,累计开发作物类新品种163个,示范推广面积4306(万亩);累计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区、示范基地618个;开发其他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193个(项);建立中试线57条,建立生产线32条;获得专利授权3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36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6.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0亿元,出口创汇436.5万美元,技术服务收入656.6万元。举办各类型培训班2571期,培训人数达26.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累计实现农民增收5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