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做强生态产业
自2006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决定以来,南充全市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并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并进”,为构建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构建产业生态化格局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从多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一、初步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形势喜人
近几年来,南充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逗硬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完成工程造林补植104.14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2%。64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1.58亿元,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达到91.6%,废水排放量减少12.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0.1%、32.1%。新建污水处理厂6个,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目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392个,建成2个自然保护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日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嘉陵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二至三类标准,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全市9县(市、区)中,南部、顺庆、阆中已被批准为全国农村环保试点县,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其余6县(市、区)都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市、区)。
(二)沿江生态绿化工程扎实推进
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群专结合、强化督查”的工作原则,积极争取国、省项目投入。仅2009年就向上争取项目41个。在凤仪至河西段80公里重点区域,发动群众和引导业主规模栽植各类苗木800多万株,完成造林面积8.8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2%。沿江298公里视野范围内,两岸宜林荒山、荒坡、荒滩、岩坎、道路沿线、房前屋后、溪河两旁的绿化栽植任务已如期完成,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形成了四季常绿、浓荫拥江、林相整齐、景致各异的独特嘉陵江沿岸风光。
(三)生态产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全市紧紧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速生林工程、环城绿化等大工程,初步建立了七大产业框架,即形成了以麻竹、楠竹、慈竹为主的竹产业,资源面积达45万亩;以核桃、大枣、板栗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资源面积达15万亩;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业,新建景区、景点30多个;以黄柏、杜仲等三木药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资源面积达5万亩;以种苗、花卉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面积已达2万亩;以木材加工为主的速生林基地,面积达70万亩;龙头加工企业不断培育壮大,资源年加工能力达60万立方米;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达370元;无公害果品基地面积达13万亩,产量近10万吨;七大生态产业年产值达36亿元。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统筹规划,做到“四个结合”
在城镇及城郊结合部,坚持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控、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坚持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速生林等工程实施力度,突出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生态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是将生态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巧打生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多赢目标;二是把生态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工程结合,解决农民的生计、出路和长远发展问题;三是把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沼气,减少薪柴砍伐,节省燃料支出,从而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四是把生态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鼓励农民进城,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做到“迁一户农户、退一片林地、封一片山林”。
(二)健全运行机制,严格项目管理
一是建立了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年初由市目标督查办将生态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党政班子和市级相关部门,年终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人员对县(市、区)党政班子和市级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同时,建立健全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听证制度,在研究确定区域开发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前,进行了环境影响预评估,综合核算了区域开发和项目实施将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若遇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项目,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予立项建设。二是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建立了生态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市级相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列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大类产业项目,发挥产业项目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和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产业,并综合运用计划、财政、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以及项目审批、资源利用权审批等行政措施,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加以扶持,对限制发展的产业加以约束,对禁止发展的产业予以阻止。三是加强生态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了项目管理。结合国家有关管理办法,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审计监察制度、检查考核制度、重点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和后评估制度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了生态公益性项目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对政府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制度,严格基本程序,规范项目管理,确保了生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并长期发挥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首先,从四个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多方筹集地方资金,确保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到位。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安排方面,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倾斜。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信贷投入。四是加大补贴力度。对投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企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加大补贴力度。其次,从三个方面强化了科技支撑。一是成立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家技术委员会,对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建设等进行了决策咨询。二是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如污水、垃圾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重建、珍稀物种的保护、灾害预防监测等,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了相关的先进技术。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按照“公司+基地+科技”等形式,发展了绿色生态环保产业。
三、存在问题
(一)提高生态平衡功能难度较大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市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土壤侵蚀总量达2000多万吨/年。不少地方耕地土层越种越瘦薄,部分耕地失去农业利用价值,面积逐渐缩小,抗灾能力减弱。二是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大。水葫芦、斑潜蝇、蜀柏毒蛾、母猪藤等有害生物常造成环境灾害。近年来,由于小流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使水域面积内的水葫芦疯长泛滥成灾,造成部分地方饮用水源污染,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全面改善;未建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
(三)工农业发展治污任务繁重
2011年以来,南充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兴市”力度,但传统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环境结构性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石油化工、丝绸纺织、食品医药、建筑建材、汽车汽配等行业的许多企业,生产设备已经老化,工艺落后,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事故隐患,其排污量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80%,这些企业仍是南充“十二五”期间的排污大户。同时,南充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据统计,目前全市耕地亩平均使用化肥量达30公斤,多数农田都没有使用有机肥;化肥的过量使用将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施肥不当还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四、几点建议
(一)大力培育生态意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应建设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基地,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环境教育场所,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低碳生活新风尚,推行绿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生态食品。同时,市、县、区环保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信息,提供绿色消费指南,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大力优化生态环境
以构建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目标,通过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等工程项目,提升城乡环境质量。通过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物保护,实施一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矿山迹地生态恢复工程,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在城镇要通过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大中型垃圾集中处理场,来解决人畜排放的废水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农村,要通过逐步建立大中型沼气池,来解决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将秸秆统一收购用于火电厂燃烧发电或作为生产生态板材的工业原料加以利用,杜绝焚烧秸杆给城乡地面和空气造成污染。要继续抓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好机遇,加大各地水污染治理力度,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安全饮用水源保护的范围和措施。继续加强对城镇生活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废水排放的管理;同时对有污染的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引进、审批和新建对环境有重度污染的企业。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在南充化工园区和9县(市、区)的工业集中区,应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对于园区内的企业,要令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一种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新型工业生产模式,并要求企业在工艺设计上,要力争做到将废物资源化、产品化和废热废气能源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要责令企业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生产经营。要加大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大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要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农民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要在嘉陵江沿岸、国道212线和318线区域形成一批产业基地,通过强力推进西充有机农业示范区、凤垭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和高坪区大山坡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新突破。各地要在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中,将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有机肥投入和传统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相结合,形成多样性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要推广和改进“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使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完全能够达到绿色、生态、安全、无公害的要求。
(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首先,全市应按照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整合旅游资源、提升生态文化内涵、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的要求,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南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要以嘉陵江为纽带,沿江旅游城镇为支点,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规划建设阆中古城、仪陇琳琅山—朱德纪念园区、嘉陵江山、嘉陵桑梓、嘉陵曲流、西山风景旅游区和凌云山风景旅游景区,并对西山、凌云山、锦屏山、金城山、白云山等地的风景名胜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加大保护力度,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促进植被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对植被退化较严重的景区,要选用当地物种,人为促进恢复,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景区空气质量,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次,全市9县(市、区)应按照“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旅游开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迅速掀起建设乡村特色旅游景区的热潮。始终坚持以“政府引导、业主投入、社会融资补充”为原则,充分利用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投入,吸引一批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业主到乡村景区投资创业,发展生态特色旅游,尽可能多地给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和旅游观光的美丽景致,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感悟、健身、购物等方面的需求。继续办好农家乐、渔家乐、农业观光园、水果采摘园、生态文化园、民俗体验园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乡村猎奇揽胜、休闲度假、观田园风光、赏民俗风情、吃农家客饭、住农家土屋、享农家乐趣。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载体、以农家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精品、突出特色、提升档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益,使乡村旅游景区真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