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田园铺展多彩画卷——大竹县加快建成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走笔
新年伊始,竹乡大地生机无限。
走进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仿佛置身于生态城市的社区,一幢幢别墅式的农房亮丽抢眼,户户门前连通水泥路,健身场地人头攒动,村民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大竹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竹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响亮地提出了“建成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的奋斗目标,按照“品牌引领、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农民共富”的思路,突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建成苎麻、香椿、糯稻、竹林、畜禽等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打造“世界麻都”,提升“中国香椿县”、“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品牌形象。到2016年,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市级龙头企业20户,发展农业知名品牌6个,建成“川渝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现代农业重点县。
产业引领 给力新农村
“我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紧扣建成"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这个主题,积极探索试点,通过示范片的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发展态势。”提及农村发生的巨变,大竹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国斌侃侃而谈。
大竹县坚持“示范引导、龙头带动、劳务开发、基础改善”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目前,全县优质苎麻、香椿、糯稻、果蔬等产业基地已达75万亩,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49个,流转土地14.23万亩,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4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2011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66亿元、粮食总产57.9万吨、劳务收入28.6亿元。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5个;“大竹苎麻”、“大竹香椿”、“东柳醪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12月26日,大竹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基础完善 引来农业稳
“现在好了,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农用物资能运进,农产品能运出,再也不费时耗力了。”说起建成联网村道带来的好处,月华乡河心村5组村民张传清难掩喜悦。村道联网路不仅让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充满着希望,也带来了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后,从2009年开始,大竹主要进行村道联网和断头联网路建设,实现乡乡镇镇互通互联。目前,全县已建成村道联网路21条65.92公里,8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村道联网路已经形成。
“十二五”时期,全县拟用1年时间完成原定3年的建设任务、投资57976万元建成撤并乡(镇)乡道联网路13.4公里、合并村村道水泥路642.75公里、通组水泥路1707公里,涉及全县50个乡镇384个行政村。
该县坚持 “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综合治理,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病险水库和山坪塘整治、水毁防汛岁修,加强农村机电提灌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金土地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革传统耕作方法,推行保护性耕作,发展节地农业,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
环境美化 新村绘新景
如今的竹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粉墙黛瓦,农家院坝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以前是干部催群众,现在是群众催干部。”提起群众争相对房屋进行风貌打造,竹北乡万家村村民朱吉琼难掩喜悦,“搞自家建设还有奖励,这么好的事我们肯定积极。”
大竹县全力推进以竹北乡、黄家乡为基地,辐射莲印、中华等7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通过深入农家摆谈、召开院坝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在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点建房的农户免费提供建设图纸、免收一切手续费,并给予每户1万元的补助,带动示范片农民投入建设资金达1.83亿元。同时,出台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坚持先建后补,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定额补助100万元;对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建设,根据完成时间和建设效果以50万元为标准上下浮动10%进行一次性补助。目前,县财政已投入资金5588万元。
该县按照 “新村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整合各方资源,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为主的“1+6”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服务吸引村民聚居。目前,示范片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42亿元,启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个,新村聚居点12个。
“"十二五"时期,农业增加值年递增在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5%,建成10个新农村综合体、50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既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提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大竹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洪波表示。
- 上一篇:济南市南部农村山区将建一批都市农业园区
- 下一篇:民乐 阔步走上农业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