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推广西农业善做“无中生有”大文章
新华网南宁1月16日电(记者邹婷玉)光秃秃的石头山上也可以种植漫山遍野的毛葡萄;南方提子栽培成功颠覆了以往认为南方不适宜种植的论断;稻田里可以同期套种莲藕而且双双实现高产……近年来广西农业技术部门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使得一些之前认为不可能、没见过更不敢想的农业项目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变空等机遇为创造机遇,做起了“无中生有”的大文章。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真实写照,广西的少数民族同胞很多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石山区里。广西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村民韦凤昂说,过去村里到处是石山野地,根本种植不了任何经济作物,山上长满了野草灌木。
近年来,通过对野生毛葡萄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广西科技人员先后培育出了单性花毛葡萄和两性花毛葡萄,并在广西的河池、百色、柳州、桂林等地推广种植。广西毛葡萄已形成一条“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链,为贫困山区的农民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以前我在石山上找不到钱,种植了葡萄后,现在能在石山上赚到钱了。”2011年韦凤昂种植毛葡萄250亩,毛葡萄总收入达到20万元。罗城县天河镇北安村的罗永庭因种植毛葡萄也尝到不少甜头,2010年他还在外地承包了200多亩的石山地来种植两性花毛葡萄。
被誉为“葡萄之王”的提子,因其果脆个大、甜酸适口、品质佳,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提子性喜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相对干燥的气候环境,而在南方,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提子,往往花芽形成不良、病害严重、效益不稳定。
为解决以往南方提子栽培的“瓶颈”,广西科研人员通过采用标准化避雨栽培技术,令提子经济栽培的纬度区南移3至5度,且同品种提子上市时间比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产区提早30天以上,在南方实现了提子的规模化种植。
“地上长稻谷,地下种莲藕”,现已成为广西宾阳县黎塘镇一道别致风景。宾阳县黎塘镇司村农民玉壹初乐呵呵地说,以前田地单种莲藕,日常口粮要到市场上买。现在水稻莲藕套种口粮有余,莲藕收入还不减。
在广西宾阳县黎塘镇稻藕套种示范基地,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显示稻藕套种亩产水稻420公斤以上,亩产莲藕3380多公斤。经过几年发展,宾阳县已建立莲藕套种模式2万多亩,广西各地也陆续推广这一技术,目前已形成粮粮套、粮经套、粮油套等多种间套种模式。
水稻套种莲藕,一般亩产值可达5500元,比纯种莲藕新增产值700元-1000元,真正实现“钱粮双增”;在甘蔗地套种西瓜,两种作物合计每亩纯收入约2200元,其中纯西瓜收入1200元,超过甘蔗收入;推广“水果+马铃薯+西瓜+蔬菜”一年三造套种模式,一个收入变四个收入,增效十分显著。
甘蔗地里套种玉米,木薯套种玉米,淮山套种苦瓜……这些在地道农民眼里十分新奇的技术,正在广西各地结出科技兴农的硕果。2008年以来,广西全力推进“千万亩间套种推广行动计划”,每年以200万亩以上的规模扩大发展,3年累计推广间套种1466万亩,新增农业产值27.4亿元,成为“良性循环、种一得二、叠加增收、农民欢迎”的好技术。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获悉,2011年广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全年粮食产量1429.9万吨,增产1.25%,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100元左右,增长12%左右,农业增加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超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