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江西省:激活县域经济的“财政密码”

2012-01-13 来源:江西日报 点击数:1641

 

“郡县治,天下安”。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一系列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全省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级财政收入占全省总量的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61.5%,跃升至2011年的75.5%5年间大幅攀升了14个百分点。江西县级财力占全省的比重在全国名列前茅。

百舸争流:100县(市、区)连上新台阶

在南昌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县财政投入1.2亿元资金支持制造业发展。

在樟树市,财政部门去年围绕药、酒、盐和机械制造4大产业,出资1500万元设立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在新干县,财政通过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优质水稻、果蔬、良种生猪、中药材和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壮大。

…………

近年来,我省积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鼓励县(市、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首次实现财政总收入县县超亿元;

2009年,首度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县县超亿元;

2010年,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2亿元;

2011年,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均突破2亿元。

省财政厅副厅长朱斌分析说:“全省所有县(市、区)‘你追我赶’,连上新台阶,发展速度加快,县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是这些年来我省财政运行的一大亮点。”

2011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年翻番县(市、区)达到78个;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242.3亿元,增幅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9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仅有14个,到了2011年增加至40个;超20亿元的县(市、区)2个,到2011年增至14个。

财政收入的“小河普涨”,使全省财政“大河水满”。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8年的817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1645亿元,首次实现3年翻番。

机制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内在发展动力

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张耀霞分析说:“市县财力的不断增强,是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结果,也得益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

近年来,省财政不断构建更具活力的激励机制,县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省财政将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县乡倾斜,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和印花税省级40%部分全部下放给县级,省级仅分成2002年基数部分,设区市本级原集中部分其增量也相应下放。

省级不再分成耕地占用税,全部留给县级。市县暂免上交省级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20%部分的政策,顺延至2012年底。

省财政每年筹集4.2亿元资金奖励发展快的市本级、县(市)和开发区,同时,设立工业崛起奖、财政收入翻番奖、财政收入上台阶奖,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给县乡财政带来多大的好处?

张耀霞算了一笔账:仅以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和印花税5种共享税为例,2011年,全省县级5个共享税共增收22亿元,省级当年让利达8.8亿元。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全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91个县(市、区)GDP实现翻番、4个县(市、区)翻了两番;财政收入实现翻两番的县(市、区)有28个,增速最快的月湖区增长8.04倍、余江县增长7.81倍。

跨越发展:县级财力占全省的比重居全国前列

专家分析认为,财权在上、责任在下,是导致县级财政困难状况突出、地区间财力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对此,我省通过实施“省直管县”等财政体制改革,按缺口上移、财力向下倾斜的原则,加大了对县(市、区)财力性补助。

2009年,我省将所有80个县(市)纳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2010年,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乡财县代管”,有条件的地方推行了“村账乡代理”试点。2011年,我省选择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

“‘省直管县’改革,是全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国民分析认为,这项改革启动后,有效缓解了县(市)财政困难,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提高,县级财力呈现跨越式增长。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县级财力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60%2008年达到63.8%,是全国的省份之一。

同时,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省还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从县市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工程、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设立了“七大考评体系”奖。

全省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县(市、区)倾斜,不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等倾斜力度,增加对县(市、区)规范津贴补贴、绩效工资、落实政法保障机制、实施收支脱钩改革试点等补助。“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对市县各类补助资金达31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