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011-12-15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53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提纲挈领为未来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贯穿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发展好县域经济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课题。

一、牢记党的宗旨,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县域经济。

我们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在引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县域经济是和人民群众关系最为为密切的经济单位。县域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既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的发展观观念的取向,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党在历史上的经验以及国内外发展的大局,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且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文化日益显现出重要的地位,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事业应该跟上步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推动力量。

县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各县的发展一般要在大的发展背景下为自己准确的定位。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做好规划。就县域个体而言,应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发展为主导,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改善居住到改善民生等完整的规划体系。深化县域以及与更高层面之间的合作,聚集项目,依靠优势项目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就发展县域经济而发展县域经济思想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分工协作;应坚持以优势资源聚集相关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县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良性流动的局面。

三、 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指导革命、建设正确理论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伟大工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导的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进入2l世纪,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始终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才能认清时代特征,洞察历史发展大势,正确把握社会前进脉搏,科学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使党的全部理论.各项工作能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各项工作合乎规律性,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也不例外,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 经济 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顺利实现全县范围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发生了变化,需要完成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调查研究的对象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因为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判断,减少和避免失误,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四、完善制度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不断完善制度体制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制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向有发展潜力节能环保的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流动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第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尤其是本地发展的紧缺人才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人才;定期对行政人才、事业单位人才、企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进行管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合理规划现有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可以在得到群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利用,以缓解工程项目用地紧张的局面。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政企、政资分开及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把精力用在对本地宏观经济的调控上。三是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抓好政府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素质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改善运作方式,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提高抓落实工作效率,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水平,应该设置科学的考核制度,正确运用本地经济考核结果,使考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实施,在新的历史时期伟大的蓝图已经铺就。只要我们紧紧跟着党走,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那么就一定能实现发展县域的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