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县:多点发力打造现代农业样本
近年来,安县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公司化运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专业化服务,围绕优质粮油、魔芋、蛋鸡等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三区四特五带”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安县样本。今年1—11月,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4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34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5%和12%。
完善基础设施,吹响现代农业跨越的号角
这几天,由该县农业局实施2011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安县塔水镇双埝村田型整治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几十台农用车辆、装载机和挖掘机在田块之间,运送泥土、沙石,铲土,上百人砌沟、修渠、筑路,一幅宏伟的施工场景。近2000亩昔日高低不齐的耕地已是“一马平川”。
双埝村是远近闻名的杂交水稻制种村,由于经济效益好,村民年年都要种上几亩水稻制种,但几年一次的水荒始终是村民的心头之患,而每次都会给村民带来不小的损失。
“现在好了,通过田型整治,不仅新建了提灌站,而且沟渠修到了每块田前,土地的形状也变得四四方方”。村民李昌金一脸笑意的对记者说,新建提灌站和沟渠可保证每一寸土地得到灌溉,四四方方便于机械耕作,节约种植成本。
据安县农业局土肥站负责人介绍,田型调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今年该县9110亩耕地实施了田型调整,项目完成后,预计亩均新增效益170余元,人均新增效益近200元,每亩耕地可节约用水200—300立方米。
田型整治只是安县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典范。近年来,该县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大项目带动作用打牢现代农业发展本底,进一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11年,该县共争取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通过项目实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204口,新建和改建提灌站2处,新建和维修机耕道200公里,田型调整9110亩,培育地力41754亩,新建和维修排灌沟渠
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2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县兴仁乡农业技术服务站。一进服务大厅,就被一台触摸式的电脑吸引住,农技站站长赵建华介绍说,这是触摸查询机,在上面农民可以查询到想要的种植技术,同时,还可以点击上面的网络或是拨打提供的服务热线,买到想买的农资商品,卖出想卖的农副产品。
赵建华介绍的触摸查询机,是安县解决农业信息化公认的首要难题“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建立起的全市首个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乡镇终端。
采访中,记者碰见了安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直接受益者上游村村民樊珍华。“从下订单到农资直通车直接把化肥送到家门口,不到2小时,方便的很!”樊珍华高兴的说。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举措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安县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农业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建立起面向广大农村的农业服务新机制。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硬件先行。结合灾后重建,该县共实施了县级农技、农机服务中心,18个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及4个农机片区服务站等26个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初步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硬件建设。
该县还着力打造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构建起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指导示范基地、培训科技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
为解决农民优质农资买难、农副产品卖难的现实问题,安县与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安县·中国农情信息平台”,建立起“优质农资下乡入户,农副产品进城上市”的现代信息物流体系。采取网上平台经营和网下实体配送相结合的模式,让广大农户群众足不出户,通过点击网络平台或拨打服务热线,就能买到想买的农资商品,卖出想卖的农户产品。
奖补并进,政策扶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日前,记者来到安县永河镇金花村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采访,整村连片的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满脸堆笑的农民正忙着采摘、装车。
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安县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包括对新建标准化大棚每栋补助800元至3000元,实施设施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奖励,提高村道建设补助标准等政策,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6月,安县花荄镇联丰村养殖户刘杰在政府奖补基金支持下,新建起了1300平方米标准化鸭舍。近半年来,刘杰的鸭舍已出栏肉鸭3万余只,养殖效益近3万元。在奖补政策支持下,联丰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56户,年养殖肉鸭300万只,效益300多万元。
安县设立了安州农业综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由县财政出资建立 “安县种养业基地建设奖补基金”,建立“安县辽安扶贫基金协会”,专门用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业大户建设产业基地扶持。
安县还积极尝试银行放贷、企业出技术合作模式,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种养大户担保,县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对种养农户进行小额贷款支持,额度可达到20万元。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安县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森泰蛋鸡合作社“好农”牌鸡蛋获得了四川省产品、“好农”牌生态土鸡蛋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论证,天樱系列鸭产品(10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引领现代农业方向
13日早晨,安县花荄镇柏杨村蛋鸡养殖大户朱明友驾驶着三轮车,将满满一车鸡蛋运到了安县圣康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销售。与此同时,三三两两的养殖户,或挑或运,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销售鸡蛋,而这样的场面,隔两天便会在这里重复上演。
辽宁大道花荄至黄土5公里路段两侧,时令花卉、园艺种植成为安县特色精品农业的鲜明亮点。包括300亩时令花卉、500亩体验农业示范区在内的2000亩设施栽培为安县农民展示了一个美好前景:实现安县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的转变。农业局局长柳跃才说,安县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农田灌溉节水化,科学养殖标准化,高效蔬菜设施化。
据悉,安县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在辽宁大道及安昌河流域构建城市近郊“花卉+蔬菜”特色产业带,在辽宁大道构建优质粮油“油—稻—菜”特色产业带,在干河子沿线构建现代粮食“稻—麦”特色产业带,在桑河路沿线构建精品果蔬“猕猴桃+蔬菜”特色产业带,在茶坪河、雎水河流域构建山地农业“魔芋+地道药材”特色产业带。
目前,安县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个,比2010年增加3个,1—11月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预计到年底实现10.8亿元,带动商品基地建设15.6万亩;有专合组织120个,会员11200人,带动农户149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