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从“粮仓”向“钱仓”——遵义“三化同步”之农业产业化篇

2011-12-12 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2120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十二五”开局之年,遵义市始终坚持“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指导思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按照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强力和持续推进“七个一百工程”的建设,引领、推动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转变,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提升和跨越。

打响“东茶西竹南药

北菜中辣椒”发展战略

“去年种了6亩辣椒,光干椒就已卖了9000多块,家里还有不少,估计去年的干辣椒卖了万多块钱。”尝到甜头的绥阳茅垭镇农民张国新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他是绥阳县众多农民种植辣椒“高收入”的代表。

作为“中国辣椒之乡”,绥阳县自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第三批全国农业标准化辣椒示范区建设项目,绥阳县辣椒节水示范特色基地项目,扩大种植规模,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3.4万亩,发展到去年的20.35万亩,农民人均辣椒收入600多元,种植户人均仅辣椒收入超过3500元。

一方面,该县形成辣椒种植区域化布局,初步建立洋川、黄杨两大特色辣椒优势区,形成以洋川、风华、蒲场、旺草、郑场为主的坝区辣椒产业带及黄杨、宽阔、太白为主的北部山区辣椒产业带。

辣椒是遵义的另一张红色名片。在辣椒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上遵义市颇具实力,有专业的辣椒研究所,15个相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9位专业技术人员,35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遵义市先后开展辣椒的引种提纯复壮、品比试验、模式化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研究,培育出遵椒1号、天宇3号、正椒12号等一批优良的当家品种。

绥阳辣椒被评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绥阳朝天辣椒、遵义虾子朝天小辣椒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产品”称号。

没有规模形不成商品,建立稳定的、适度规模的原料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遵义市围绕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按照“西竹、东茶、南药、北菜、中辣椒”的发展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特色产业基地,茶、竹、药、辣椒、蔬菜、特色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已具备较大的规模。

截至目前,遵义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大米、蔬菜、水果基地产地认定22个,总面积达34.09万亩,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有11个,年产量在19.77万吨以上。其中,遵义县(蔬菜)、湄潭(茶叶)、绥阳(蔬菜)、余庆(茶叶)4个县荣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另外,仁怀、习水近30万亩高粱获得有机食品原料基地认证或转换认证;正安、凤冈等县的部分茶园获得了有机茶标志或有机茶转换使用标志。而遵义县是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县。

“四抓”推进各地

农业产业增产增收

927,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来到遵义县苟江镇,对该镇水稻增产工程及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工程两项进行现场验收。经验收:统防统治区平均亩产723.89公斤,比对照亩产431.59公斤增加292.3公斤,超目标产量123.89公斤;综防示范区平均亩产796.7公斤,比对照亩产661.37公斤增加135.33公斤,超目标产量196.7公斤。

在这个距县城南白12.5公里的农业小镇,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政府推广和农民自创的科学种植方法在这里随处可见。农民宋远华发明的水稻移栽免耕法把浅水放入田中,打上除草剂除草后,不犁田就把育好的稻苗移栽到油菜窝内;超级稻种植法比常规老办法种植每亩多出两三千株,每亩产量达到847公斤,的还达到900公斤;油菜免耕种植法在群众中间种植已成习惯;全镇推行的“稻鱼共生”模式亩增稻谷100多斤,养殖户平均每亩增加收入2700元。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茶产业也成为遵义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产业之一

遵义市在传统和特色产业推进中,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巩固传统技术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抓标准化生产;二是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运用推广;三是抓高效农业;四是抓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四种工程”建设。

通过在季节上实现茬口衔接,高产高效品种搭配,提高复种指数,研究推广一批“万元田”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桐梓县官仓镇万亩水稻示范创建在今年旱灾中发挥效应,每亩水稻不但没减产反而增收了300余斤稻谷。

提及今年的水稻收成,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他们示范创建的水稻比以往增收不少,从去年平均亩产1000斤提升至了1300余斤。

务川自治县镇南镇桐子堡金银花新品种无病毒苗生产基地从今年6月份建立育苗工厂以来,已成功培育出白云和金翠蕾苗20万株,预计年底将生产无病毒金银花苗300万株。

今年9月,由省、市、县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湄潭县实施的6万亩玉米高产创建项目进行实地临田测产验收,该项目区县级示范点平均亩产661.2公斤,比目标亩产650公斤增产11.2公斤;乡镇示范点项目区亩产596公斤,比目标产量580公斤增产16公斤。该项目分布在湄潭县永兴、兴隆、抄乐、新南等7个乡镇,涉及农户2万余户。

148家龙头企业领跑

黔北农业产业发展

前不久,贵州凤冈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首批价值2万欧元的绿茶顺利出口德国,这是贵州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以来首次出口茶叶,实现了遵义茶叶出口零突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没有强大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的“龙身”就难以腾飞。遵义市龙头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效应。

据遵义市农委提供的数据:到2011年,全市有市级龙头企业148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1家;148家企业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5亿元;企业固定资产达41.9亿元,解决稳定就业人员1.7万人;信用等级在AA(AA)以上的有43家。另外,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和自建基地近150万亩,养殖大牲畜和家禽300多万头、只(),全年预计累计收购农产品30多亿元,带动农户近60万户。在148家市级龙头企业中,其中茶业28家,竹业11家,药业14家,辣椒及果蔬企业14家,特色食品13家,畜牧业33家,粮油加工21家,农产品交易市场5家,合作社5家,其它4家。全年销售收入或市场交易额上亿元的企业预计达17家以上。

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民。龙头企业作为上接国内外市场、下连广大农户的中介,成为农民走向市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依托,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遵义市副市长刘兴万强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在金融、税率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真正做到扶持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对龙头企业要坚持技术水平高起点,努力在全市范围内真正形成每个大宗产业有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加工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遵义市农委主任罗绍怀说,扶持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遵义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还将逐步加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等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不断提高遵义市农产品的商品率。

今年,遵义市先后组织75家龙头企业参加了中国·济南茶博会、中国·贵州国际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承办了第六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中国贵州国际辣椒节。配合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拍摄遵义朝天红辣椒等5个特色农产品,积极宣传遵义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中,148家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50亿元,龙头企业累计收购农产品近33亿元;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5个达1559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产品销售收入接近40亿元。

农村改革速度加快

农民发展空间拓宽

2011815,《遵义市扶贫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正式颁发实施。目前,已有5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联结基地贫困人口6.5万多人,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金额达2.8亿多元。

扶贫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较大作用。湄潭茯莹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5个贫困乡镇和其他非贫困乡镇建设辣椒种植基地1.3万多亩,覆盖52个贫困村,90个村民组,贫困户806户,人口3206人。带动辐射周边建设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就业1618人。通过努力,该县3206人贫困人口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湄潭县马山镇清江村的茶农周朝友今年44岁,种了20亩茶。他表示,种茶的收入比以前种谷子高了。现在,周朝友一家5口人,每年净收入在7万元到8万元之间。

2008年以来,遵义县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了龙泉食品工业园区,投入1.3亿元资金修建了占地130亩的标准化厂房,无偿提供给“贵州老干妈公司遵义分公司”使用。2010年底,该县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又融资6000余万元作为股份注入“遵义县贵山红辣椒食品厂”,将该企业进行异地搬迁扩能技改,提升了“贵三红”品牌。

“要不是凤冈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林地、茶园也可以贷到款,我的企业也发展不到今天,至少不会这样快。”风冈仙人岭茶业公司创办人孙德礼指着伴水而建的茶叶加工厂告诉记者。

孙德礼是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的林业大户和茶业大户,有林地2000亩,茶园900亩。2009年底,凤冈县开展农村产权制度,大胆创新,通过两年实践,探索出了农村土地、山林、房产等资源转换为资产再转换为资本的路径,农民单户授信贷款可达50万元,农业企业授信贷款可达3000万元。省委主要领导对此批示:在全省推广凤冈经验。

凤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信用工程创建有机结合,成功缓解了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和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遵义市共投入农村交通建设资金近14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1470公里,新增1052个村通公路,建成乡镇车站160个、农村候车亭430个、渡口143个。截至2010年底,全市实现100%的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7%的行政村通公路。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遵义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6亿元,完成对244座中小病险水库的治理,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5.26万亩,完成烟水配套面积125.65万亩。2011年前三季度,已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3.74万亩,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6215万元,已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2.3万人。

20108月,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模式在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开始试点,为仁怀市家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兴有机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授信363万元,并发放批小额贷款58万元,当年就帮助其扩大高粱种植面积280余亩,增加高粱产量近90000公斤。目前该模式已在仁怀市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693万元,预计将带动近万户农民走向共同致富道路。

近年来,道真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助农取现”业务试点,在乡村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小型超市或农家店作为合作服务站,放置农行POS终端等相应设备,向广大农民提供每卡每日不超过1千元、当日取现不超过5次的小额取现服务,相当于把银行网点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目前,道真自治县已有8万多户农民持有惠农卡,遍及全县14个乡镇8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