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节水型社会建设 流域生态和农民增收双赢
2011-12-06 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数:1535
甘肃省科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实现流域生态恢复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这里是位于甘肃内蒙交界处的额济纳旗,每年秋天,橘黄色的胡杨林装扮茫茫戈壁滩、成群的野鸭穿梭在碧波荡漾居延海,大漠戈壁独特的风景吸引无数游人前来。生活在居延海边的赵志锋感慨地说:要不是黑河流域调水工程,胡杨林和居延海早就成了历史:“如果不是黑河水下来的话,沿途这一带红柳、胡杨这些都会枯的。”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蜿蜒穿过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过度开发让黑河流域不堪重负,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更成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发源地。本世纪初,国务院作出了黑河跨省际分水的重要决策,上游的张掖等市必须节约出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黑河水,放到下游的额济纳旗。甘肃武威市和张掖市开始探索实施水权水价改革,由政府控制用水总量,农户根据每户人畜数量和承包地面积分配相应的水权。一旦超出,就要在水权交易市场上高价购买。千百年来习惯于大水漫灌的农民首次有了水权概念,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邱德玉:“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农民节约用水。”
伴随用水量下降的,是节水技术不断推广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作物不但让环境改善了,更让农民收入有了改观,民勤县高来旺村村支书祁世良:“像过去大水漫灌的棉花和现在滴灌棉花相比的话,滴灌棉花增产在四十公斤左右。”
十年来,109.64亿立方米黑河水缓缓流向额济纳旗,下游生态恶化态势得到初步遏制;逐步建设的38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像一道绿色屏障,成功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而两大沙漠交界处的青土湖在干涸了半个世纪后,也有了8.5平方公里的水域,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目标将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