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土豆销售困难 农民赔钱成定局
2011-10-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5892
游资炒“土豆”?
“去年土豆批发价达到每斤1元多,这绝对不是正常价,不排除游资炒作的可能。” 乌兰察布市市委一位负责人认为,在今年土豆滞销的背后,亟待分析去年价格高涨背后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年初起,不少游资开始纷纷介入土豆种植,在内蒙古、新疆、张家口等地出现了大量外来客商,土豆价格一度延续涨势。
李瑞德从1993年开始贩卖土豆,常年奔波于乌兰察布市与江苏常州、无锡之间。他说,去年无锡土豆批发价格涨到了1.3元,而今年则徘徊在0.5元左右。
原来打算开煤场的王旭也在当地租种了1000亩地种土豆。王旭告诉记者,按照1000亩的种植量,成本在120万元左右,而总收入在240万元左右,毛收入接近50%。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胜利农机合作社董事长薛宽告诉记者,合作社整合土豆1500亩,该社与商都县太美薯业有订单合作关系,拉到太美公司的土豆由于排队一般3天后才能卸下,车每放一天增加费用500元。
薛宽的情况相比其他无订单的种植大户要好很多,但最终价格也不超过0.5元钱。
王旭说,事实上,当地人很少大面积种植土豆,并且种植的都是常规品种。
此外,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利益驱使是,乌兰察布市对种植土豆有一定补贴,这些政府补贴也成为了这些承包商的利润来源。一位承包商说,土豆本身利润很高,加上补贴一本万利,何况土豆销路非常好。
然而,游资炒作之后,部分炒客在赚取高额利润后,马上撤离了土豆市场。而去年的观望者今年才在炒客撤离后盲目跟风种植土豆。目前耕种的基本是农民和大型种植户,并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奈伦淀粉、太美薯业等土豆加工企业,由于下游产品价格下跌,开始低价回收土豆。
以生产薯条产品为主的太美薯业农业种植部副总经理冯智慧说,淀粉的价格从去年的每吨1.2万元下降到6000元,薯条的价格也不看好,整个薯业市场很不景气。
“薯都”突围之路
早在2007年,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为首的马铃薯专家就曾说过一句话:“内蒙古有实力成为中国的‘马铃薯王’”,而喊出要打造“中国薯都”的乌兰察布市自然成为“马铃薯的王者之都”。
9月26日,“2011中国薯都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北京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在这次座谈会上,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领导,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交通部有关部门领导和中国蔬菜协会、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等机构的相关专家,肯德基、麦当劳、太美薯业、香港四洲集团等200余家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大户和采购商聚集一堂,研究围绕一只“小土豆”共同撬动“大市场”。
在马铃薯展洽会上签订了31份合同,签订了产销马铃薯15.1万吨,合同金额3.8亿元。
这个订单,相比乌兰察布的土豆产量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当地综合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乌兰察布土豆的外销之路仍然困难重重。
就在进京之前,乌兰察布市的土豆价格是每斤0.35元左右。而在刘永祥从北京返回后,发现土豆价格又在下降。他预测,未来价格还将下滑。
针对土豆“卖难”问题,乌兰察布市相关部门组织两个工作组,赴辖区薯类种植区开展调研。同时当地政府协调内蒙古有关部门,建议对农户在马铃薯储存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防止土豆受自然灾害等因素损失。
目前,农业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内蒙古土豆促销问题:一是加强情况调度分析,掌握产销变化情况,指导地方搞好产销衔接;二是积极协调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商赴主产区,商洽扩大购销马铃薯,帮助拓宽销路;三是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产品营销促销平台”和“一站通”,加大力度发布马铃薯主产区供货及价格信息,帮助做好网上产销对接;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运行监测,指导农业部门搞好市场营销,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据记者了解,商务部日前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完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搭建产销衔接平台,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快缓解内蒙古马铃薯滞销问题,并在商务预报网开辟马铃薯产销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