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力促农业增产增收
2011-09-08 来源:《绵阳日报》 点击数:1674
报告原声
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长曾万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报告中说,要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林业产业强县。
焦点
现代农业是高度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农业,也是引导广大农民“为销而产”、“为卖而种”的有效方式和载体。
当前,我市正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这一量变与质变过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席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各位代表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代表连线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何全杰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发挥农业特色优势,狠抓主导产业培育,用过硬的产品来占领产业的制高点,用产业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跳出传统思维,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绵阳的农业才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桎梏,走向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良性轨道。
赵其明代表:长期以来,农民究该种什么、种多少全是“跟着感觉走”。市场真正的需求在哪里,专门从事生产的广大农民心中无底。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支持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做到与政策完美对接,不少地方对此也感到茫然。
冯凯代表:要使产、供、销三方做到有效沟通对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为种而卖”为现代农业的“为销而产”,就要大力优化“一核四带”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找准我市农业发展的定位,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效益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为先,成片建设新农村。要以灾后重建的新村为基础,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积极构建统筹型、捆绑式的投入机制,抓点、连线、成片、带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狠抓资金引进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范晓林代表: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益相对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冯凯代表:要抓住实施水利全域灌溉战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改善旱区和粮食主产区用水条件。加大粮食主产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在“涪江以东”水资源紧缺、灌溉条件差的地区,大力新建泵站,增加提灌水量、扩大灌溉面积。
赵其明代表:要强化资源整合,狠抓资金引进投入,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项目按“条条”梳理,集中向“块块”投入,把市县项目资金、农林水牧路等各系统的资金统筹起来,向重点区域集中安排使用,实现设施配套完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杠杆引导作用,对产业化发展的重点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
黄雄代表: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村级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积极探索民间融资新途径,吸引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从根本上破解农业投入不足难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调动农民积极参与
何全杰代表:一些地方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忽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作用,不尊重农民意愿和地方实际,惯于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广大农民群众被边缘化,导致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市自身发展实际,大力培育农民专合组织,切实解决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各级政府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农民是主体的理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村要素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分散落后经营方式,调动千家万户农户联起手来共同闯市场,力求在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两个带动”上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