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发:四川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2011-08-02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3846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大力推进低碳发展,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市场先机和竞争制高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发展战略,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潮流。
为顺应这个潮流,四川各地近两年来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特别是广元、成都、德阳、遂宁、南充、眉山、华蓥等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总体看来,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滞后的工业化模式、公路运输比重偏高的交通结构、以材料设备生产为主的新能源开发格局面临严峻挑战。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四川低碳经济发展,今后还需从以下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低碳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格局。一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发展低碳经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理念,真正将低碳经济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落实工作的成效。二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低碳意识深入人心,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三是教育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体系,对学生搞好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比如利用生态环保课程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契机,向青少年灌输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并发动青少年把低碳知识带入家庭等。四是科技、环保部门应以“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为主题,通过科普展览、专题培训、科普讲座等形式,针对企业经营者、干部职工、城乡群众等不同层面,广泛宣传科普环保知识,努力营造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低碳城市
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天然气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天然气、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在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在绿色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业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地。要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要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要从低碳生活理念、低碳指标体系、低碳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建设低碳城市。在居民家庭中,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三、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一要大力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四川的三州地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将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之一。二要继续加大水电资源在能源利用结构中的比重。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三江”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水电资源属于低碳清洁能源,加大水电资源的利用比重和效率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因而,要在妥善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及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三江”水电资源。三要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川东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可以大力开发利用。资料表明,用石油和天然气作燃料,其单位热量产生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从低碳经济的角度看,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更为优化。四要推进生物质能发展。着力推进秸秆气化、新型能源化,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建设。五要积极推进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在城市推广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四、坚持因地制宜,做强低碳产业
一要提高攀西地区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要结合新能源的开发,推动德阳二重、东方等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加大清洁能源装备的开发力度,逐步形成水电、燃气、风电、太阳能并举的清洁能源装备研制能力,开发出具有高效、清洁、低碳、环保等特点的新产品,进而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拉动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三要结合成都等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低碳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要发展电子信息、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低碳性服务业,努力完善商业连锁、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品设计、公关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体验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交通、环境、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消费性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四要根据川西高原雨量少、晴天多、日照长(年日照时间长达2000~2600小时)的特点,在川西高原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项目。五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五、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
一要强化对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技能管理水平,认真抓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建设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制治理、整改,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二要严格实行建筑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实施“双百工程”(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环保节能改造。三要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汽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四要推进服务行业节能减排。在餐饮住宿行业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五要抓好农村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和改进“猪—沼—菜”、“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快沼气和太阳能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将秸秆统一收购用于火电厂燃烧发电或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沼气、饲料、建材等,杜绝焚烧秸杆给当地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
六、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低碳技术
一方面,要依托引进吸收实用技术,淘汰有色金属、丝纺服装、石油化工等产业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要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要合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补贴、对重大技术创新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应用高效降耗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七、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物固碳
要按照生态省建设和《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要求,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荒漠化治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矿山迹地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加强退耕还林、农地恢复转化、城市绿地建设、湿地保护和恢复等进行生物固碳减排。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项目,加强生态建设增加碳汇,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倡导低碳生活,推行绿色消费
一要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机关建设。党政机关应带头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做起,带头采购低碳产品,优先使用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二要减少居住能耗。在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电控制装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留心节能降耗,从节电、节油、节气等点滴做起,减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能量耗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等等。三要降低出行交通能耗。出行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优先考虑自行车或步行;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多考虑结伴同行或“拼车”。四要降低休闲能耗。在剧场、商场、健身房等非工作场所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时消耗的能源,不进行以高耗能、高碳排为代价的“面子消费”、“消费”,减低二氧化碳排放。五要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实现排放抵消。所谓“碳中和”就是先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或支持环保事业等方式抵销消费中排放的部分二氧化碳,可以选择购买含有碳信用额度的商品和服务,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九、加大政策扶持,推进体制创新
低碳经济作为新兴事物,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规律,最终要靠企业去实现。为此,各地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定引导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一要积极跟踪和关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与新政策,充分利用国家逐步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帮助相关企业申请项目资金。二要加大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大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积极探索建立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环境交易市场,给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更大的融资平台。要研究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要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本文作者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员、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