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红色大别山

2011-06-2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1911

 

  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黄冈作为大别山区的人口大市,以建设“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的契机,努力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使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弘扬老区精神,建设红色的大别山。黄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全国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黄冈大地红旗飘飘,黄冈儿女紧跟党走,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史诗,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不胜不休、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老区精神,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要弘扬“敢为人先、敢拼敢闯”的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勇当老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就是要弘扬“不胜不休、无私奉献”的精神,勇挑重担,自加压力,先行先试,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探索新体制、新机制,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是要弘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用艰苦创业、苦干实干来凝聚干部的精、气、神,用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来回报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让大别山这面红旗永远不倒。让老区精神代代相传,形成建设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奉献大别山的强大精神力量,努力奋力书写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新篇章。
  二、增强经济实力,建设发展的大别山。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对于黄冈来讲,当前面临的最大实际是发展不够。为此,我们及时更新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经济总量的扩张,一手抓发展质量的提升,跳出黄冈看黄冈,把黄冈置于大别山全域和全省、全国进行通盘考量,拓宽新视野,找准新定位,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新发展。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大别山增长极。黄冈地处鄂豫皖赣四省结合部,借此优势,我们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放手接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扩张,加快与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城市的融合进程,努力把黄冈打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接续基地和武汉城市圈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区、区域性物流连锁配送区、适用人才培养区、都市居民近郊旅游区以及大别山区快速崛起的增长极。二是发挥滨江临港优势,建设大别山出海通道。黄冈是大别山区的滨江城市,拥有200多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和2000多万的人口腹地。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2008年湖北省作出了建设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发展规划,黄冈为其重要的喂给港。我们要发挥这一临港优势,把黄冈建设成为大别山区兄弟城市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三是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整体推进全市发展。“一区”,即临港经济区。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临港产业、综合交通、综合物流三大体系,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等“五个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物流、船舶制造、钢构、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窑炉、电子信息、新材料、临港配套服务业等十大产业,努力把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大别山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两带”,即黄冈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文化旅游经济带。围绕培育大工业、发展大农业、搞活大流通,加快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步伐,努力把黄冈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沿江产业聚集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和长江中游北线明星城市群。围绕“大别山水、人文黄冈”,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突破性发展现代旅游业,努力把黄冈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展示黄冈魅力的景观带、加快脱贫致富的示范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的大别山。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把大别山宝贵的生态人文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是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人文资源保护。坚持生态立市,牢固树立“健康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达标”等五大工程,努力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大力推进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加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建设,打造一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构建生态绿色屏障。切实加强对大别山老区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的修缮保护,加强对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的研究整理挖掘工作。二是切实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科学划分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探索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赋予各市场主体发展的自主选择权,尤其对乡村两级不再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不再强制推行单一工业化模式,从体制机制上确保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建立“生态型、园林化、高科技、无污染”的特色工业为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大力发展生态人文旅游业。围绕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推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把资源保护、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扭在一起抓,加速黄冈大别山旅游产业市场化、特色化、网络化、开放化进程,把黄冈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富裕的大别山。建设富裕的大别山,就是要把富民摆在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惠民政策,支持全民创业,使人民群众的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各个阶层和各类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试验区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网、农村公路网、低碳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五网”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江六河五湖千库”综合治理和“五小”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电力、通信、邮政、广播电视城乡全覆盖工程和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乡共享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等重点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以创业促进就业,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推进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百万农民工转移就业工程、农村社会事业保障工程和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的政策、先进文化、致富信息、文明习惯“四进农家”活动和生态文明村落、农民思想道德协会等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平安黄冈”创建,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刘雪荣 湖北省黄冈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