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青海:科技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11-06-16 来源:青海广播电台 点击数:2025

 

[提要] 海东地区农牧局从2006年开始在平安县三合镇湾子村、寺台村联点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  通过推广脱毒马铃薯这一项技术,这几年马铃薯产量最少增加了30%,技术的进步其实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工作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农畜产品、特色资源产品增产和质量提高、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科技支撑。
最近,记者来到平安县三合镇湾子村,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忙着给自家的马铃薯地里浇水、喷药,一派繁忙场面。这个村有200多户村民近3000亩土地,今年,全村80%的土地都种植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其中青薯9号这个品种的种植范围最广。
安尔祯家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2008年海东地区农牧局科技人员在他家地里试种了36斤青薯9号种子,当年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多斤。第二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开始增加种植量,收入也不断提高。看到了效益,村民们纷纷要求种植这个新品种,到今年,提起青薯9号,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安尔祯:今年种了将近10亩地,没种这个新品种以前,收入一年就三四千块钱,从种了这个新品种以后,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去年收入了两万多。村民种的积极性特别好,这个洋芋产量也好,洋芋的价格也好,大家收入更好。
海东地区农牧局从2006年开始在平安县三合镇湾子村、寺台村联点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两个村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从1000亩扩大到4000多亩,已经形成了马铃薯种植产业化雏形。去年秋天马铃薯收获期,省内外多家收购商来到这两个村子,争相抢购,马铃薯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了1.72元,一亩地收入达到8500元,使农民受益不少。
现在,湾子村和寺台村的群众种植马铃薯积极性高涨,要求农业科技部门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让他们致富更有保障。海东地区农牧局科技人员刘兵是这两个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员,每年,他有好几个月时间都在这两个村里指导村民进行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发生,到了收获季节,他白天一起和村民收马铃薯,晚上就住在农民家里。现在,村民们一看见刘兵来了,就追着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品种推广。
刘兵说,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推广科学种田,增加群众的收入,是他兴的事儿。这几年,我们前前后后引进玉米品种33个,筛选出11个品种推广,马铃薯品种引了12个,目前主栽品种有3个。老百姓通过马铃薯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使老百姓得到了极大的实惠,所以今年我们又引了11个新品种,在这儿继续做示范。
刘兵说,现在效益有了,如何把好的品种推广到更多村庄,让更多人受益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同一块土地每隔几年就需要更换新品种种植,所以他们和省农林科学院长期合作,希望能研发和引进更多更好的品种,调整产业结构,使百姓受益。近年来,省农林科学院在脱毒马铃薯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成就,也使得这项技术在全省逐步推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5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42万亩,每亩产量也在增加。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
通过推广脱毒马铃薯这一项技术,这几年马铃薯产量最少增加了30%,技术的进步其实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省农林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经过多年实践,已经陆续建成一批油菜、马铃薯、蚕豆、食用菌等技术、人才、资金集约投入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对全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基地和产业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卫星:全省种植业扩大了油菜、马铃薯、豆类、蔬菜等特色作物面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面积逐年都在增加。其中,双低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的面积增加幅度很大,粮食和蔬菜产量连续增产,已经跃上百万吨台阶。油料自给率达到77%,蔬菜自给率提高到61%。
目前,全省已经审定通过了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8%。农业科技促进了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育种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周卫星:截至目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全省科技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科技有力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农村牧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速度加快。目前,全省29个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正常,使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了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的发展,组装、配套、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载体作用。先后建成春油菜、马铃薯、青稞、牦牛、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实验室15个,各类研发中心10个,建立了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中心和青海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产业化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框架体系。
周卫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是要通过科技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一些新的品种,提高它的附加值,能够使农业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真正实现增效,使农民增收,这个这几年还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