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彩云之南:基层党建新路径

2011-06-14 来源:半月谈网 点击数:7727

 

编者按 云南省边疆地区国境线长约4060公里,脱贫致富、禁毒防艾、维护稳定等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云南省委着力建设边疆党建长廊,以强组织为重点,以建阵地为基础,以聚人心为关键,以固边疆为目的,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党的建设,筑起了一道促进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钢铁长城。前不久,半月谈记者深入到云南德宏、保山等地,围绕基层党建进行了专题调研。
边疆党建长廊的“德宏样本”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描绘的风土人情就来自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州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500余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9.7%,信教群众占42%。她既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前沿,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面对这样的州情,德宏州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使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固。
红旗在这里高高飘扬
走进德宏的边境村寨卡南村,在为宜人景色陶醉的同时,村寨上空那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党旗更让人深受感染。家家户户屋顶迎风飘扬的国旗或党旗,构成一道庄严、动人的画卷,成为边境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而这样的景象在全州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
德宏州委书记赵金告诉记者,这是德宏州实施的党建“五大工程”之一——“红旗飘飘”工程。通过在边境沿线50个乡镇、193个边境村、232个边境村民小组的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和民居中,开展升挂国旗和党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爱国意识、爱党意识。
赵金向记者介绍,在构建边疆党建长廊中,德宏州开展了“四个围绕”抓党建、“五大工程”促发展的边疆党建工作,即: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围绕民族团结抓党建,围绕边疆稳定抓党建,围绕改善民生抓党建;实施农村党员发展工程、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农村带头人培养工程、农民服务站建设工程和“红旗飘飘”工程。
通过培养农村复员退伍军人、中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把发展农村党员同培养乡级、村级后备干部和农村人才结合起来,壮大党员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州全面消除了党员空白村和空白村民小组。而这样的成绩是在一个信教群众超过四成的地区取得的,实属不易。
农村要发展,带头人很关键。为了选好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德宏州拓宽选人视野,从农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退休回乡干部等群体中选拔村干部。去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村级党组织中,致富能手占52%,比例较以前明显提高。
“坐在树下开党会、蹲在田间上党课,曾是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真实写照。”德宏州委常委、组织部长何汝利介绍,为改变这一状况,2009年以来,德宏州整合各个渠道资金28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128个。现在,全州每个村都有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活动场所。
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创建一个科学理论的传播载体。于是,在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的地方,德宏州委创造性地采取了宣传讲解党的理论的方式——“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从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党建让群众得实惠
长期以来,农村便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民找政府办事一来路途遥远,二来不熟悉办事程序,造成办事难、办事成本高等问题。而德宏州建立的“乡镇农民服务站+村级服务点+流动服务队”的农村便民服务体系,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在潞西市遮放镇,记者看见,农民服务站处于交通便利的地方,面积约300平方米,设立了群众办事大厅、书记镇长接待室,工商、地税、民政、计生等16个部门在办事大厅集中办公,所有服务窗口都公布了服务事项、审批权限、办事程序、工作人员姓名和监督电话等内容。
遮放镇党委书记李君川介绍,镇服务中心下设流动服务队、村级为民服务站、村小组包组代办员。流动服务队配备专用车辆和设备,到集市、村寨开展流动服务。行政村为民服务站综合提供委托代办、纠纷调处、证明出具等服务。
“比如办生育证和独生子女证,村民只需把所需材料交到村级服务点或镇服务站,由镇服务站报到市计生部门办理,村民再到村级服务点领取。”李君川告诉记者,农民服务站改变了过去分散办公的形式,为农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少走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少花一分钱。农民服务站建立2年以来,累计受理群众各类事项4万余件,办结率超过99%,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