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城乡互助型农业:食品安全新模式

2011-06-13 来源:《半月谈》 点击数:7575
变化,来自城乡互助型农业
最近几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公众担心。为了寻找安全食品,一种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城乡互助型农业新模式悄然而生。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一部分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民所遭遇的困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菜农直供、市民下乡:“吃到了和小时候一样味道的菜”
送菜日期:5月27日;菜品:圆白菜、黄瓜、小白菜、油菜、菠菜、紫叶生菜、水萝卜、莴笋——这是北京“菜农人家”农场给市民的一份送菜清单。
和市面上大部分蔬菜相比,这家农场送出的蔬菜外观上不怎么好看,但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是纯粹自然生长的当季蔬菜。
郑祥春是“菜农人家”150多位客户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我们这些人家里有小孩的比较多,主要考虑的是健康。现在市场上都是化肥种的菜,这里的菜用的是农家肥,跟我20多年前小时候吃过的是一个味儿。”
记者了解到,这种直接与市民签订合同的农场,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他们一般采取消费者预付费的方式,农场则根据消费者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仅在北京,目前就有8家农场实施这种新模式,菜农按照固定时间将菜地里生产的原生态绿色蔬菜,直接送到社区居民家里。
与此同时,为了吃得安全,干脆自己动手、“到农村种菜去”,在全国一些城市也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刚种了两个星期,我这小萝卜苗很快就能吃了,瞧这水灵劲,可比市场上卖的强多了。以前买回来菜,要考虑浸泡、削皮或是用臭氧机,现在,菜园的菜拿回家,洗掉泥土,很多都是生着吃,吃菜再也没有心理负担了!”在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里,市民张斤绣蹲在自己租种的菜地里,一脸幸福。
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自种菜地和配送蔬菜服务的新型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占地130亩,目前有将近700个客户。在这儿,每天都有会员来自己的地里浇水、施肥、锄草、移苗、收获。到了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更成了不少家庭的乐园,大人在自家的地里忙得不亦乐乎,小朋友则打着赤脚穿行在田垄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三环城乡接合部的良时开心菜园,占地100亩。菜园投资人梁田告诉记者,消费者认租一分地就成为会员,菜园免费提供种苗和各种耕作用具。如果消费者无暇亲自照料,菜园还能提供保姆式代管服务,聘请农民施农家肥,对病虫害采用黄板、黑光灯等生物防治方法,会员可以随时监督种植过程……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目前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消费者联盟、农民合作社:“互相寻找中的两股新生力量”
在郑州市内一个小区见到姚卫华时,她带着女儿正在给“守护家园——绿色消费联盟”的会员分发刚刚从黄河滩边农场里采摘来的新鲜蔬菜。和姚卫华一样,许多会员也都是刚刚接完幼儿园放学的孩子,顺路过来领菜的。
今年3月刚刚加入联盟的张露霜说:“以前吃菜,总是担心污染,现在经过联盟比较、选择,吃的菜都是自己看着在有机土壤中长大的,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城乡互助型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消费者感觉个人在市场上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于是开始联合起来,组成消费者联盟,通过集体的力量寻找安全食品。这是城乡互助型农业发展中的新苗头。
姚卫华告诉记者,成立“守护家园——绿色消费联盟”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前几年怀孕期间,嗜好黄瓜的姚卫华发现存放的黄瓜出现了膨胀的情况,由此萌生了“自己到田间地头找安全菜”的想法。后来,她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消费者,2010年8月,正式成立了“守护家园——绿色消费联盟”。联盟经过仔细调查后,决定与郊区黄河滩边专做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大草帽”农场合作。“去年试运行,我们只挑选了20户参与,今年春季扩大到了80户,以后内部机构完善后,肯定还会扩大规模。”姚卫华说。
无独有偶,2010年3月,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一群热心妈妈,为了孩子的健康,四处寻找健康的食物。由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妈妈们借鉴台湾主妇联盟的形式,在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成立了社区健康消费团体——绿之盟。目前,北京凤凰公社、圣林农庄、天福园等农场都陆续加入进来,与她们建立了合作关系。
消费者联合起来寻找生产者,而生产者也在联合起来吸引、服务消费者。
一度为绿色农产品“卖难”发愁的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如今有“中原合作生态村”的美誉。2006年,南马庄向消费者推出了“购米包地”的模式,即消费者预付一定的定金,在南马庄包下一块有机水田,由合作社派农民专人负责耕种,成熟后再由合作社统一配送给消费者。这种模式成功后,南马庄农民合作组织日益壮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南马庄农民合作联社”,下设生产、养殖、文艺、资金互助等多个专业合作社。
南马庄人也切切实实体会到新模式的好处。村支书兼农民合作联社理事长张砚斌说:“现在我们的绿色大米每斤平均要比市场价高出1毛到4毛,小杂粮比市场价高出5毛到1元,用本地黑猪品种养殖的‘快乐猪’每公斤价格比普通生猪高出3倍,一头猪就能净挣至少千把块。”
据了解,进行这种探索的并非只有南马庄。2011年初,在距南马庄不远的胡寨,村民王纪伟的胡寨哥哥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始依托兰考县内的消费者资源开展“宅配”业务:合作社在消费者预付定金后,按照其个性化的蔬菜种类选择,定期将安全、新鲜的蔬菜直接配送入户。王纪伟说:“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我们在标签上都写有箱内蔬菜生产者的名字,还有蔬菜种子以及肥料使用等相关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认为,从更大范围来看,要让更多消费者、生产者参与到互助型农业中来,就必须走合作之路。目前,城乡合作型农业中的农业合作社和消费者合作社,在全国还处于新创阶段,是互相寻找中的两股新生力量,将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对接,是城乡互助型农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