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牧区以集约化经营模式探索现代生态畜牧业新方向
2011-06-10 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1843
两年多前,牧民更桑加以入股的形式把自家150只羊和数千亩草场交给村里专业合作社时,他其实并不踏实。而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更桑加,打心里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庆幸和骄傲。
“去年,我一年跑出租挣了8000多元,老婆在县城开铺子的收入有12000元,加上从专业合作社分红12000多元,我们一家的收入有3万多元。”更桑加说,这比以前放牧的收入高多了。
更桑加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隆村一社牧民,他所在的村子是青海省首批确定的7个生态畜牧业试点村之一。
为破解“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退化严重、牧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难题,从2008年起,拥有5.47亿亩天然草地资源的青海省,开始在牧区探索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和优化重组牧区生产要素,来转变传统牧业生产方式,进而建立草畜平衡的现代新牧场。
2008年7月,试点村之一的梅隆村牧业合作社成立,更桑加一家成为首批加入合作社的牧民并脱离放牧生产,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集约化经营模式是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股份制经营理念,将以户为经营单位的牲畜和草场集中起来而实现的。”新源镇镇长李毅栋说。
“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以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的集约化模式不仅使牲畜分群养殖、草地网格化管理和专业育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得以实现,而且为牧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李毅栋说,同时,集约化经营释放出大量劳动力,牧民群众可以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也是最早尝试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试点村。村长才保告诉记者:“搞了合作社以后,草场环境变化很大,草的长势明显比以前好多了。”
尽管牲畜减少了,但牧民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泉吉乡乡长李万录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经营方式,在养殖业方面,青海牧区畜群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生产母畜繁活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集中育肥和统一拍卖出售等管理方式,畜牧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减畜不减收,这是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得以顺利推广的前提。”李万录说,以集约化模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要通过减畜来实现草畜平衡,从而实现科学利用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李万录认为,就目前取得的成效而言,青海牧区在集约化经营方面所做的尝试可以说取得了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的双转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0年,青海省在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将利用3年时间,在青海牧区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建立以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
“集约化发展模式对青海牧区而言是颠覆性改变生产方式,这也是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一个新方向。”李毅栋说。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党支部副书记、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拉夫旦认为,集约化经营模式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了可能,但从以单户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经营,也会带来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在内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 上一篇:阿坝全力打造“川藏高原”农产品品牌
- 下一篇:内蒙古农产品或有“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