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颜 莉:农民工体面就业的路径探析

2011-05-27 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数:2263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公布的数据,现在全国有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每年还以800万至900万的幅度激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多年来,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却又长期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如何提高进城的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体面就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工体面就业问题的提出
  2010年中央号文件提出要“着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引起了全社会对该问题的密集关注。
  2010年沸沸扬扬的深圳富士康基层员工“连环跳事件”折射了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全国总工会调查显示:农民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困境,如工资待遇低带来的生存困境;制度性歧视形成发展的困境;劳资关系失衡,没有话语权;企业忽视员工利益,员工心理、精神需求被忽视等。
  近年来国家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法》等在实施中遇到种种阻力,这种现象表明单纯地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缺乏微观基础。因而可认为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以体面就业为核心的问题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鼓励和激发企业在关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体面就业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的权利。体面就业作为一种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等四方面内容。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促进体面就业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三方的通力协作共同实现。这其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因为企业必须在其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润的前提下,履行企业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应将既得利润的合理部分,拿出来分享和回馈给员工,分配合理的薪酬、提供合理的福利与环境给农民工,致力于提升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工体面就业,谋求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协调发展的“双赢”发展模式。
  分享经济理论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始终是把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放在首位。劳方和资方代表不同利益集团,本质上构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该理论认为劳动是生产要素的构成要素之一,可参与利润的分配,但分享比例的多少取决于工会的集体谈判和政府干预的程度。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就环境污染、劳工待遇、贫富分化等问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便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国外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分别从雇员、机构所有者、消费者以及企业首席执行官等多个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争论,但就劳工权益方面的责任存在一致共识。实践方面,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相关条款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自1997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可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农民工体面就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构建农民工体面就业三维机制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入手,结合分享经济理论分析,我们可构建农民工体面就业三维(政府、企业及农民工)机制框架。在该框架中,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提出农民工体面就业问题治理机制。
  企业:企业应综合采取相关措施,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与企业共同长期发展的职业发展路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就业;另外,企业在解决农民工求职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借鉴目前知识管理、文化管理的精神激励思想,高度重视对农民工的企业文化管理。
  农民工:农民工应根据自身工作及工种需要,加强自身技术技能修养、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为实现自身体面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在提高工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为积极融入不断发展的城市化社会奠定基础。
  政府:为保证和激发企业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相应配套的公共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企业自发、真实地履行其相应社会责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就业的长效性;除此以外,各级政府在激发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同时,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塑造、信念养成和能力提高,为他们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服务,引导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