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2011-04-2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733

 

  河北文化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文化脉系,倾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是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省两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鲜明提出“十二五”时期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宏伟目标。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对今后5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强调河北要发展、要振兴,必须构筑起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提高。我们从河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实际出发,认真挖掘梳理河北文化脉系,重点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
  一、红色太行:英雄河北的文化血脉
  巍巍太行是一座革命的大山,是河北文化血脉的标志性符号。我省境内太行山区分布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前南峪抗大旧址、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或遗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太行儿女展现出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精神财富。着眼激发人们爱党爱国、建设河北的热情,近年来河北省立足弘扬革命传统、传播太行精神,坚持建、管、用并举,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教育基地巡学、共建共育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出电影《谁主沉浮》、交响乐《柏坡交响》、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电视纪录片《毛泽东1949》等系列重点作品,热情歌颂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英雄历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打造提升“红色太行”文化品牌,我们将结合发展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坎里;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连点成片的思路,重点推进“大西柏坡”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群,构建太行山文化产业带,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5周年等重大活动,以弘扬太行精神为主要内容推进精品创作生产,形成系列、扩大影响,成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载体。
  二、壮美长城:古老中国的文化象征
  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历史见证。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省份。长城沿线底蕴深厚、风光雄奇、故事众多、文化独特,应当不断挖掘、展示和宣传,大力弘扬长城文化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将爱国文化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河北省完成了长城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山海关长城修复工程,加大长城沿线重要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实施了鸡鸣驿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举办山海关国际长城节、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推出以电视剧《大境门》等为代表的一批反映长城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有效扩大了长城文化的影响力。
  进一步打造提升“壮美长城”文化品牌,我们将扎实做好长城文物遗产维护和相关产业发展工作,保护好、利用好与长城相关的文物古迹和遗迹遗址,发掘整理涉及长城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长城修复维护工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深入发掘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注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新的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拓展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长城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持久魅力;充分发挥长城文化的教育功能。利用长城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化拓展思想教育内容,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发展长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吸引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参观游览,激发热爱祖国、建设中华的动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