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一本三化”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统筹城乡推进灾后科学重建

2011-04-26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5106
尊重百姓,民主化决策建设美好新家园
9月15日,彭州市龙门山镇国坪村村民陈文兴一家搬进了抽签分到的4居室新居。过去,类似分房等村里的大事由村干部决定,重建中成立的村民议事会,让村民成为了主角。
重建伊始,成都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重建方式,提供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等6种方式,并挨家挨户了解受灾群众意愿,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选择权;重建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2008年初,成都市开始构建以村民议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打破了原来村两委“包揽一切”的局面。村级治理新机制在住房重建中广泛推行,群众的问题和利益由群众民主协商解决,真正做到了让民做主。
2009年3月,产业发展规划的议题摆在了国坪村村民议事会上。村党支部书记邓川提议,请成都规划设计院做一部20年规划。听说要花60万元,代表们不干了。经村干部一次次讲解,规划方案被通过,可代表对内容又起了争执,村里开了十多次议事会,最终的方案是打造“香草风情主题公园”,靠山水资源做温泉、户外拓展等旅游项目。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成都灾区群众参与重建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今年2月,成都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安置区全面启动“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安置区呈现出居住优美、民风和善的新风尚。
共享成果,群众得益于公共服务均衡配置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安置点,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村级活动中心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村里还有保洁员、巡逻队,村民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过去,村一级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的环节,成都在乡村重建中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建的聚居点,水、电、气、路、光纤等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配套建设;配套建设标准化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加强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全市发放“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24.7万份,筹集就业岗位60万个,帮助34.8万名受灾群众实现本地就业。
2009年开始,成都要求各级财政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每个村(社区)的资金不低于20万元,直接拨到村级账户。
都江堰翠月湖镇被列为都江堰市试点乡镇之一。2009年,该镇6个村开始进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虽然政府列出了村道改造、清理沟渠等多项村级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但专项资金怎么花、花多少,最终由各村村民自己说了算。
翠月湖镇五桂活动中心建成后,村妇女主任苏彩霞经议事会同意,用1万多元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购买了舞蹈服、教学器材,每天晚上组织文艺活动,教村民跳“锅庄”,练健身操。
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使成都受灾地区农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超过灾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