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寻甸县城建设带动全域城镇化

2011-04-20 来源:《昆明日报》 点击数:7178
发展人人共享 “民生是工程”
“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这在仁德镇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仁德镇已经早早地践行了这样的承诺。
“在社会事业方面,我们全面完成仁德一小分校、四小、金所中学、竹沟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了云集小学、119希望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10万余人,参合率达99.16%。”李祥说,为了让民生得到深入落实,仁德镇积极开展农村贫困户510户结对帮扶活动,解决绝对贫困人口1234人,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5972人。619户1129人下岗、失业、无业人员领取城镇居民低保生活救济。深入实施殡葬改革,死亡人口火化率达100%,实施公路沿线面山绿化918亩,完成墓地绿化点30个。残疾人关爱康复工作有序开展;认真实施“两后双百”及“四全”工作,全年累计完成劳务输出4928人。办理“创业贷款”16户,小额担保贷款56户,发放农村小额信贷150万元,完成“贷免扶补”9户45万元。办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2961人。发放救灾救济资金170.2万元,救济大米101.2吨;发放定期定量补助和抚恤费227.5万元。实施好农村房屋火灾保险,投保22933户,收缴投保资金6.8799万元。完成清水海引水工程11户移民拆迁安置和850余亩土地征地协调工作;协助推进南磷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一期42户、二期68户的拆迁工作。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拆除重建113户,加固改造150户。
据统计,仅去年仁德镇就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8件,办结86件,受理率100%,办结率97%以上,查办群众举报件19件,切实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建城即建镇 “1234”勾画蓝图
对于寻甸县城的发展,李祥向记者阐述了“1234”的目标,即努力实现“一个转变”由人口面积大镇向综合实力强镇转变;着力解决两大矛盾城乡差别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全面提升“三区建设”城区做精、园区做强、景区做美;切实深化四大战略产业提升、城镇统筹、富民强镇、和谐发展。
透过这种“建城建镇”的理念,仁德镇乃至全县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强力提升全域城镇化,奋力拓展信息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也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抓好七方面工作,这也是今年和近期内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寻甸未来的发展。”李祥分析,仁德镇必须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主要切入点,加速新型工业化;把城乡统筹作为根本要求,提升全域城镇化;把农业发展作为固本之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旅游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以民生为根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仁德”,促进社会和谐;把“创先争优”作为关键,保障发展新跨越。
仁德镇紧紧围绕作为城市建设、重化工能源、建材业和生物制药聚集区的定位,加大“内培、外引”力度,提高产业关联度和聚集度,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树立“引进客商就是引进生产力”的观念,按照全民发动、领导带头的要求,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充分利用昆交会、商贸推介会等平台,采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存量招商等方式,倾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全力攻坚大项目,树立“大项目压倒一切”的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始终不渝拼抢大项目、攻坚大项目、集聚大项目,强力推进“经济规模扩张”工程,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盘活存量促进增量,以大项目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调优经济结构。李祥认为,仁德镇必须坚持一手抓大项目招引,一手抓大项目实施,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动工、动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调动积极因素。以优质的服务全力推进褐煤洁净化、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清水海风电、精细化学品等一批已开工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引进项目1/3以上开工,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2010年引进项目2011年全部开工、30%投产。健全项目推进服务机制,严格落实重大项目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机制,畅通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推进速度。同时,以“一园三片”为重点,协助推进园区基础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地按照“三年倍增、六年跨越”目标,助推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在做大城镇,增强城镇承载力方面,仁德镇积极参与“县城规模扩张行动”,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载体功能。积极配合支持完成中央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文笔塔建设,带动东城片区开发。完成莲花安置小区、月甲安置小区建设。按照“打通卡口、接续断头、连环成网、四通八达”的要求,不断加大县城交通路网建设,启动月中路、东仁路建设,全面完成月华片区路网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全力推进南城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建设、要素重新组合,实施“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统规统建”,集中规划建设城镇和重点规划村,联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引导镇区周围零散村逐步向县城集中,扩大区域中心集镇建设规模。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建设社区全域城镇化市级示范点,鼓励先试先行,引导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