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政策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04-11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639

 

  [镜头]3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北京市财政局在网站上公布了北京实有公车62026辆。此举如投石击水,激起涟漪层层。尽管许多网友对这个数字是否太小提出质疑,但对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公布这个数字给予充分肯定。“公布公车数量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但也来之不易。希望政府把治理公车作为整治腐败的切入点。”一位网民如是说。
  长期关注公车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除了公开公车数量外,更应公开公车购置价格、司机数量以及维修保险等运营成本。目前每辆公车的运营成本并无官方的公开数据,公开公车数量的目的在于可借此了解公车消费支出,通过这些积极的信息公开方式,增加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30多年的路程,就是公车改革也早在1997年由广东省开始试水。为何北京市公车改革的一个小小序曲仍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仍然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北京的序曲也许会是全国的序曲,据有关人士介绍,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公车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推出。
  “十二五”的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关键的五年,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关键的五年。完成这五年的历史重任,我们向何处去寻找强大的推动力?毫无疑问,答案就是全面推进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这个改革进程还远没有完结。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依然滞后。例如,在决定发展方式的基础制度方面,国有经济存在着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分布过广、部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等问题;而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却依然面临诸多体制上的发展障碍。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改革篇开篇就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各有不同的任务。对国有经济来说,除了继续推进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外,如何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是亟待实现突破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任务。对垄断行业,也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各自的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改革。规划中提到,铁路、盐业等行业的体制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而电力体制改革,任务是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电信、石油、民航和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要继续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方向推进。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主要任务是消除制约其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改善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等等,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