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构建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环节

2011-04-0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1751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交通也存在二元结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优化城乡交通资源配置,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个基础环节。

  城乡交通二元结构产生的问题

  城乡二元的交通投资体制使得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道路通达深度不够,已有道路等级低、养护机制不完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障碍;同时,农村路网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公路网络整体效益的发挥。乡村公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对乡村公路的投资比例偏低。

  城乡二元的公共交通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村公共交通的发展。城区公共交通与农村公路班线客运在行业管理政策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公共交通普遍不缴纳公路规费,享受减免城建维护税和财政补贴;而城乡客运税费较多,部分地市农村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税费差额较大。城市公共交通具有比较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市区线路、站点、城市公交车辆等;而城乡客运所依托的交通基础设施在道路布局、场站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不顺畅,运营车辆档次和安全系数较低。

  城乡二元的交通规划体系不能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交通需求。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在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县(镇)几乎连成一片。大城市和城市群居民的交通需求跨越了传统的城乡行政区划,而这些地区的交通规划仍然分别由市和县根据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编制。各自独立编制的市和县交通规划与城镇化所带来的交通发展一体化需求必然产生矛盾。

  构建新型综合交通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建立以城市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结合城际、城乡、市区三大区域经济的特点与交通需求,构建三大区域间快速、多模式、个性化的交通出行网络结构。实施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和制定城乡结合部的道路及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和规范,推进城乡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

  建立更高层次的城乡交通统筹投资体制。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由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项目具有相对较好的投资收益,因而吸引了大部分公路投资。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公路由于公益性强,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建设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而我国目前乡村公路的投资主体——区县政府本身财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更高层次即市级或省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交通投资体制,同时加大国家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城乡交通部门的一体化管理。明确城乡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统一规划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范公共交通企业行为。对于公交企业所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各级政府应分担补贴,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城乡一体化交通信息建设,促进城乡交通信息的全方位收集、共享和有效利用;打破信息部门分割和信息垄断机制,建立共享信息库并实时更新,为一体化交通规划、管理和科研提供数据基础;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将全部或部分信息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陈佩虹: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