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恭城模式”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

2011-03-23 来源:《桂林日报》 点击数:2203

环境优美的恭城红岩新村。绿色原生态的新农村建设使“富裕生态家园”恭城越变越美。

位于桂林市东南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朵民族的奇葩。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瑶族风情浓郁,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然而,让恭城名声在外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山水和文化,更是多年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创出的别具特色的“恭城模式”。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成就典范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县,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能源也不富足。

上世纪80年代初,该县开始建设沼气,并从建沼气中得到启发,沼气既可以代替能源,沼液沼渣还是种果种菜的上好有机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及时总结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县兴起大建沼气池热潮。

1988年,恭城县委、县政府经过考察和论证,认为恭城作为一个偏远的山区县,闲置的土地多,群众有种水果的习惯,发展水果产业前景广阔。为此,恭城决定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龙头,以种植为重点,举全县之力,发动千家万户农民种水果。1990年,该县初步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循环经济格局。

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历届领导“换届换人不换路”,紧紧盯住“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橙、月柿为主的水果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今,昔日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成为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成果。

“水果产业”引领农民致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恭城以柑橙、月柿、柚子、桃李等为主的四类水果种植面积达几十万亩,年产水果几十万吨,先后被评为“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

近几年,该县又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大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开办食品饮料加工厂的力度,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国内知名品牌的落户以及月柿深加工企业的大手笔投入,使该县的水果产业链开始了新一轮延伸。

随着水果产业的兴旺,该县利用桃园和月柿面积优势资源,以花会友、以柿传情,举办桃花节和月柿节。这种休闲文化旅游模式成为广西在全区推广实施的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5种模式之一。

“富裕生态家园”扮美瑶乡

多年来,恭城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让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的瑶乡恭城,越来越多的农户告别了泥瓦房,住上了小洋楼。

上世纪90年代,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建房。由于村屯规划滞后,新房建起来后“东一间、西一间,横一间、竖一间”,形成“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房”的尴尬。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本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该县认真规划,引导农民建新村。在这一背景下,以“富裕生态家园”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拉开了序幕。

2001年,该县按照“五改十化”的标准,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村自然资源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吸纳建筑、农业等方面的专家意见,结合本地与民族特色,引导农民发展生态旅游。在布局上,该县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以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屯,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示范样板村,以此带动周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如今,该县“富裕生态家园”新农村建设正逐渐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推进,北洞源、红岩新村等出现了社区化管理的雏形,新农村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