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十二五”24项指标如何实现

2011-03-14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8931

  

图表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闭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过会议的审查,将成为正式纲要。这意味着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有清晰的“路线图”。

  在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大类24项指标中,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各占12项。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新增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非化石能源比重、二氧化碳减排、保障性住房4个约束性指标,都是关乎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类的指标,属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这充分显示了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

  两会结束之际,本版锁定这些指标,邀请代表委员畅谈指标如何实现。

  从发展指标看趋势

  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好”字当头

  “4大类24项指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经济发展指标全部是预期性指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分析认为,经济发展看似没约束,实际上受到更大更多的约束。约束来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自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来自对科技创新驱动力的依赖。表明“十二五”的经济发展更重质量和结构优化,而不再一味追求快,要“好”字当头。

  “指标揭示出把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出发点、落脚点,让民生的持续改善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深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