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旅游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策略
2011-01-24 来源:旅游管理 点击数:2552
一、西部旅游业产业优势突出
1、 西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中国有世界级的资源提供给国际游客。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中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的国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宜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98年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比1978年增长了35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48倍。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格持续大幅度增长。我国国内旅游生机勃发、需求旺盛。旅游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时尚,大众旅游方兴未艾。1999年国庆期间,国内旅游达4,000万人次,消费约141亿元。2000年“五一”期间,各旅游景点人如潮涌,交通、住宿供不应求,国内旅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0多亿元。2000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接待近6,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30亿元。假日旅游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可喜局面。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增长势头将更加迅猛。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期,我国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00美元左右,国内旅游消费的巨大市场正在启动。现阶段我国职工春节、“五一”、国庆的假期加上双休日,全年法定假日共114天,各地自办的旅游节、服装节、龙舟节、花卉节、冰雪节及宗教、民俗节庆活动,同样产生着假日效应。据测算,假期每增加1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我国居民实际休假时间的增加,将为旅游热不断升温。按照旅游发达国家的统计,国内旅游收入一般是国际旅游收入的7倍至8倍。1999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2,831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国际旅游收入的2.4倍。我国国内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国内旅游客源的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西部旅游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限的商机。据国家旅游局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方面,西部地区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在西南8省(区、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思路座谈会上提到,从资源拥有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西南8省(区、市)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度的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大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主要的旅游产品供给地。但目前西部地区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开发利用少、开发层次低、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据统计,1999年西部地区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为云南104万、陕西63万、四川37万、新疆22.38万、重庆18.49万、贵州16.70万、甘肃14.46万、西藏10.08万、青海2.05万、宁夏0.6万,接待总数为274.67万。1999年东部地区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为1,962.1万,西部地区仅占东部省市接待量的14%。按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排序,名列前10名的仅云南、陕西2省,名列20―29名的有重庆、西藏等6省市,青海、宁夏名列全国末位。以上统计数字表明,西部地区目前的低接待量与旅游者对西部旅游产品的旺盛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西部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发展西部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西部大开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西部地区在过去我国的工业布局中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分工格局。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长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km2。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品中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急剧减少、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社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比例不断下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幅回落。据统计,1993年以来,资源性产品、尤其是原材料的资源价格下降幅度达30%以上,煤炭等产品下降幅度为40%以上。能源专家普遍看好的水电资源开发工程,被提到“开发水电就是开发西部”的高度。国家投入西部地区水电建设资金数千亿元,建成各类水电站装机器容量占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但目前西部电力工业企业形势却不容乐观。1999年12月,总投资约230亿元,我国迄今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一――二滩电站投产,但电站6台55万kW的机组只有2台正常发电,其余220万kW机组因电卖不出去而“待岗”。四川省1999年有300个亿的电力无法销售,部分电站亏损。贵州电力同样陷入市场疲软的困境。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巨额投入,至今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旅游业,应是西部地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上佳选择。旅游业是高投资、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WTTC(世界旅游理事会)1998年发布《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旅游业将为中国创造庞大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到2010年,旅游行业的就业人数将达1,900万人,新增550多万个就业岗位;旅游业投资将达到人民币13,000亿元左右,但旅游业市场需求将达到35,000亿元人民币。我国在“八五”期间旅游利用社会资金的总体规模超过3,700亿元人民币,社会资金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为1:4.4。显而易见,旅游业的投入产出率是令人振奋的。
旅游业还具有开发受益周期短的优势,云南阿庐古洞1986年开发,对外接待后3个多月就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重庆市北碚金刀峡、北温泉过江速滑项目都在短期内收回投资。云南省1998年以来投入705亿元,用于“世博会”工程及相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达940多万,拉动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1999年,云南省旅游行业总收入达204.68亿元,比上年增长49.51%。新疆哈密地区的白石头乡,1995年人均收入仅380元,近年中央财政投入75万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150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业,使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年均收入突破1,800元。资金对旅游业的注入,经济效益明显。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如果将大量资金投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投入大、产出低、浪费严重。甘肃己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过去集中资金开发矿产资源2,000多处,结果低科技含量的原材料销售困难,使不少企业举步维艰,投资难以收回。贵州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很能说明问题,贵州遍地开花的小煤窑、小水泥、小造纸等资源型项目,经济效益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面积达43.5%。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的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由于能源产品市场疲软、煤炭市场萎缩、价格低、资源优势弱化、煤电开发污染严重、酸雨肆虐,得不偿失。相比之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却生机勃发。“八五”期间,贵州旅游创汇和回笼人民币分别比“七五”增长38.83倍和21倍。2000年,贵州旅游业预计总收入将达56亿元,占GDP5%以上,增长速度为15.9%。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自然风光资源具有奇山、秀水、瀑布、溶洞、石林、温泉、间歇泉等奇观,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魅力独具,古朴神秘69民风民俗、蜡染、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享誉中外。而贵州丰富奇异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仅冰山一角就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市场前景应是十分乐观的。四川省阿坝州由砍树转变为投资旅游等特色产业,成效显著。1999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收入近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5%和64.4%。事实证明,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资金、人才、建设物资,既可获得高回报,又不减少资源存量,还可防止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为西部地区显露后发优势0创造条件。事实表明,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开发进行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3、 西部旅游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产业国际竞争是难以回避的挑战。西部大开发,必须对外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关专家对国际竞争力的论述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或表述为: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某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根据美国竞争战略专家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经营战略结构及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行为,其中前4个因素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西部旅游业生产要素条件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要素、人文旅游资源要素优势突出,人力资源要素逐渐优化。西部旅游业的市场需求要素增长潜力举世公认,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超常规配套发展已成定局。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商场等部分旅游企业运用新经济的理念采用知识管理、营销管理、网络管理的战略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已露锋芒。旅游业应是西部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产业国际竞争一般要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4个发展阶段,阶段是要素驱动,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状况看,仅属于阶段和第二阶段。在外贸出口货物中,原材料型、加工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创新型产品微乎其微。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贸格局,决定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小。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是重型化,产品以资源型为主,目前国际市场上煤炭、铁矿等资源型产品价格低廉,许多产品的到岸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产品价格,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价格竞争,无价格优势就不可能参与竞争。国际市场在进入90年代后,对初级产品需求萎缩,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贸易产品需求增长。国际旅游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出口”、“就地出口”,创汇成本低,这就便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比较中处于国际竞争的有利位置,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后劲十足。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高、精品多,对国际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状况和需求状况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将先行建设,适度超前。国家将投资上亿元投资用于西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将修筑8条干线,总里程近1.5万km,绝大多数以高速公路标准建造,区域路网改造19.5万km,乡村公路通达里程15万km;民航重点发展支线航空网络;电网、通信、供暖等设施也将加快建设步伐。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山川秀美工程,将运用科学手段,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使西部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大地披上绿装。适度超前的交通、能源、电讯、生态环境建设,将使西部旅游业如虎添翼,增加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关于旅游业与世界经济的研究报告,把国际游客的花费,即旅游外汇收入作为服务出口来分析,我国西部省市区旅游外贸服务出口的发展势头是喜人的。1999年,西部地区省市旅游外汇收人增幅较大的有青海,比1998年增长42%,云南增长34,2%,甘肃增长23.8%,宁夏增长22。7%,重庆、四川、贵州、陕西、西藏增长10%以上。西部10省区市旅游外汇收入合计10.368亿美元,占全国140.99亿美元的13.6%。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8%,是全国旅游资源富集度的地区,海外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产品集中的地区,而旅游创汇仅占全国1/5强,说明西部地区发展国际旅游通过旅游创汇增加出口有很大的潜力,旅游业是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
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的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在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水乎分工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我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处在垂直分工的体系中,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生产和市场我们还很难涉足其间与发达国家竞争。但是,旅游产业则完全可以摆脱垂直分工体系的制约,与发达国家实行水平分工,在同一层次上参与竞争,分享高利润、高回报。因为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垄断性很强,中国西部的独特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赋予,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能再造;中国西部神奇迷人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中国西部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旅游产品互补共存,使西部旅游业有条件直接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体系,在同一层面上通过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在这一点上,西部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旅游业在西部发展中优势突出,优先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亮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必将带动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上一篇:“十二五”规划不应忽视的三个要点
- 下一篇: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