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如何双赢

2010-12-01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6736

  编者按

随着我国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进程中,也同样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任务,要通过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业态的融合与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其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就是一个新趋势。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也出现了文化与旅游“两张皮”的问题。文化与旅游“联姻”,怎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怎样才能避免“水土不服”的状况。认真总结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得与失,无疑对促进文化与旅游更好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有着积极意义。

茫茫戈壁,绵延无边,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莫高窟洞窟犹如一个个蜂巢镶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宏伟壮观,震人心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敦煌》向观众展示了敦煌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敦煌旅游热”。

近年来,“名人故居旅游热潮”、“申遗热”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例子和敦煌的故事都说明了,文化与旅游是互通互融的整体——一个故事可以带动一方旅游,一场演艺可以拉动一方旅游,一个节目可以激发一方旅游……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说,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

那么,文化与旅游的“联姻”,怎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怎样才能避免“水土不服”,文化与旅游“两张皮”的状况,怎样实现二者的“双赢”?

挖掘内涵

【情景回放】:汴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河边的汴京古城集市繁忙,人来人往。宋代画家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勾起后人对汴京繁盛面貌的无限遐想。“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如今,在河南开封西北的清明上河园,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一应俱全,人们可以在那里进酒楼、茶肆、当铺体味当年汴京人的生活,也可以观赏到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欣赏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还可以亲身体验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京都风情。清明上河园拉动了开封的旅游经济,促进了开封服装业、民俗制品、社会就业的发展。点评与思索:

开发挖掘历史文化,要用一种文化产品来体现。清明上河园旅游品牌的塑造正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的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旅游要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人文风情,体验文化背后的旅游价值这一主题。

对此,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巡视员张坚忠指出,清明上河园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从旅游本身来说,对于文化的追寻也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丽江和大理。同为历史文化名城,丽江的旅游能比大理更胜一筹,就是因为丽江紧紧抓住了开发城市的文化内涵这一“法宝”。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指出,与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更加不具有移动性。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媒介传播出来,旅游得到那个地方去,才能感受到。所以,民族文化跟旅游有很大的存和性。对文化的有意识的挖掘,实际上是保护了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我觉得在云南表现是很明显的,刚开始不行,丽江表现民族文化的时候,尤其是大理,开始是有点脸谱化、简单化,大家觉得你把文化搞庸俗了。过了这个阶段,逐步在市场中慢慢体会到什么是真正代表性作品,“我最土的是人家最欢迎的”,从而有意识地挖掘这些。我个人认识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就是从云南、丽江一帮老人表演的“纳西鼓乐”,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骄傲就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光是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事业,推动了文化保护。